衣沾不足惜(1 / 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甘以敬身先士卒,献出自己大半身家,决意开山种茶,钱有了,种哪里呢?甘以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产茶明山震雷山。震雷山,位于信阳东双河,大致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东部渐没于淮南丘陵,汇集了丰富的南北动植物资源,保存着过渡带特有的生物群落。植物种类繁多,而且三河环绕,水资源丰富。信阳八景之一的"雷沼喷云"和"浉河泛月"皆位于此处。震雷山顶的雷峰禅寺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震雷山北冀,有胜泉寺,寺前有泉水自石罅流出,长年不断,四季澄清,其味甘冽.虽大旱也不不竭。山脚稻田、靠此灌溉,稻米内部品质优于其他地方。震雷山的泉水被附近村民称为圣水,因为有其独特的功效。用它沏茶,其味甘冽、香郁,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常以浉水烹煮茶。用其煮饭,米饭清香,用此水的壶具、煮具,无沉淀、无结垢,洁净如新。有如此好的山水,正适宜茶树生长,在经过实地勘测之后,甘以敬决定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他从湖北咸宁,安徽六安、麻埠购买茶籽,播下茶籽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春天来了,大片大片齐整的茶园,青翠欲滴,伴着缭绕的云雾,甘以敬在谷雨这天召集信阳商会会长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并游说妻舅和亲友来震雷山茶山品鉴震雷山新种出来的茶和胜泉寺前的泉水煮出来的茶水,新茶色清味香,喝上一杯让人心旷神怡,看着甘以敬散尽家财、一腔热血为了茶叶,终于引的亲朋动容。

信阳商会会长王子漠带头出资,商会商人、甘以敬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加入这个行列,集资入股,每股5串,操办茶场,1903年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这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茶叶生产组织。茶社并非喝茶交际的茶馆,而是股份制的“茶叶合作社”,股东以本金入股,推举热心茶叶并有经验的人为经理,定产承包,证人保证,法院备案。董事会还选派“监山”人监督合同执行。为防止重采轻管牟取暴利,合同规定:头茶(春茶)、二茶(夏茶)共计不得超过45天,“夏至”7天后必停采。茶叶制作后,按股份分配茶叶。为了多获利不亏损,承包人精心管理、采制。茶叶质量很好,可是无论茶叶师傅如何制作,都制作不出六安瓜片那种清澈明亮,气味清香,醇厚回甘的味道。同样的茶叶种子,同样的气候山脉,而且信阳的山更高,云雾更多,水气更足,为何茶叶的滋味反而不如六安的瓜片,甘以敬深刻反思,为了提升茶叶的制作品质,甘以敬和王子漠商议,必须得向张謇学习,学习重工主义,提升茶叶品质,甘以敬认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是当前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不破不立,必须得工艺推陈出新。于是,二人商议之后,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学习制茶技术,炒制出的茶汤色碧绿,香气清高。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茶社开始逐步发展,到了民国时期,茶山达60多亩,茶树达6万余窝,年产茶1600多斤,年获利折合银元650元。

1910年,甘以敬、陈义坦、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庭等共50多人集资入股在山高云雾多的车云山成立 “宏济茶社”,每股5串,每串千文,共集资2000多股,合计制钱1万多串。宏济茶社位于信阳西部80多公里的董家河车云山上,与湖北接壤。山上地形似盆状,因此当地百姓取名为“仰天窝”。海拔578米,经常云雾环山缭绕,似车轮滚动,因此在光绪三十二年更名为“车云山”。这里不但以白云绕山引人,而且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茶。早在光绪年间,山上有个叫偿的和尚在主峰千佛塔南坡种茶2亩多,茶叶品质甚佳,分发给一些绅士品尝,很受赞扬。陈玉轩当选为社长,王选青为会计,陈相庭为经理,向道署衙门备案,领得执照,宏济茶社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合股集资的茶叶生产组织,经过3年的努力,种茶80亩、8万余窝。1913年开始试采,试采典礼上用松枝扎了茶门,还邀请了股东和信阳各界知名人士上山,大摆筵席,燃放鞭炮,合影留念。因种植的茶树是由杭州龙井购回的茶子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会长陈玉轩专门为此作对联一副:“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当年共采制干茶叶300多斤,除了社长、会计每人送二斤做酬劳外,每个股东和来宾都赠送茶叶一斤半斤不等,余下的全部卖给城内的“同盛酱园”零售。股东中有人将茶叶赠送北京、天津、开封等地的亲友,车云山龙井也因此逐渐出名,后将“宏济茶社”更名为“车云茶社”,茶社又开辟新茶园,扩建新茶房。三四年后,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80多亩,有茶树8万多窝,茶农10余户。车云毛尖有了名气后十分畅销,在城内专门开设了“车云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