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1 / 2)

*

金秋月离开了,许清玉还有些不习惯,少了一个能跟她说话的人,许清玉的生活又跟从前一样了。

按时上班,下班回来在厂子里走一走,吃完饭就坐在书桌前看书。

日子单调又无聊。

不光是无聊,她的工作好像也遇到了麻烦。

其实说起来这也不算自己的麻烦,而是厂里的选择。

玉津市日化厂是一家老牌工厂,建立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厂子很是辉煌过一段时间。随着改革开放,厂子的效益越来越好了,旗下的产品占据着整个北方日化市场的半壁江山。

最近厂里正在和国外的资本接触,打算接受国外的注资和技术。

许清玉是今年刚分配到厂里的研究员,算是新人,这么大的消息她都能知道了,可想而知这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整个厂里的人都喜气洋洋的,听说注资的资金有上亿美金,那可是上亿美金啊,算起来就是□□亿人民币。

在这个普通工人月工资一百多元的年代,七八亿是什么概念,是多少钱,可能普通人想都想不出来。

能接受这么大一笔资金的注入,也难怪厂子里从上到下,就连最普通的工人也都喜气洋洋的。

可是许清玉却高兴不起来。

看过那本书以后,许清玉知道,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起飞,有很多国外资本注意到这块美味而庞大的蛋糕,很多国外资本涌入国内市场,他们开公司办工厂,还大肆收购国内的本土品牌。

很多正红火的企业被当下的馅饼给迷住了眼睛,以高价把自己的品牌给卖出,希望能有一个双赢的局面,可是结果呢?

国外的资本不是善人,他们是一群闻到血腥味就一拥而上的鲨鱼,想和他们双赢,其实是与虎谋皮,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在那本书里,自己的结局从丁夏槐嘴里说出来:“许清玉她辞职后不是办了个厂子吗,结果出差的时候碰上大雨,山上的石头掉下来砸到车上,汽车当场就摔出去了,山崖下是一条大河,现在车和人都没找到呢。”

在原本的结局里,自己辞职创业,没想到出差的时候出了意外。

其实一直都有辞职创业的想法,在厂里每□□九晚五,短短一个多月,她的热情就快被磨光了。

一想到未来几十年,她都得过着这样的生活,许清玉就觉得有些喘不上气来。

可是辞职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脑袋一热就做出的决定,得反复思量,一旦下定决心,就不能后悔了。

许清玉心里有事,也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人,没人的时候她就唉声叹气或者看书,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

金秋月是个能干的,她来了没两天,张家就焕然一新,变得十分整洁了。

就连墙角的缝隙,都被金秋月仔细打扫了一遍,现在张家已经找不到一点蜘蛛网了。

张老太太对金秋月更满意了,勤快朴实手脚麻利,做饭还好吃,最重要的是听话,只要她提出来的要求,这个小保姆一句都不反驳,只会默默去做。

张老太太满意了,对着金秋月的态度就亲热起来,金秋月洗完衣服晾好,张老太太笑眯眯朝她招招手:“秋月,过来,你忙了半天了,赶紧过来歇歇。”

金秋月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脸上透着劳动过后的红晕:“奶奶,我不累,中午你不是想吃面条吗,我去和面。哦,奶奶,你是吃炸酱面,打卤面,还是凉拌面?”

在老家的时候,金秋月就会做几样简单的饭菜,来来去去也搞不出多少花样来,原因很简单,材料不够。

炒菜只能放盐的家庭,能做出什么好菜来。

跟丁夏槐到了宁川市后,金秋月才慢慢学会做饭,她的确也有做饭的天分,丁夏槐教给她的菜,她看一遍就会,做的还比丁夏槐好吃。

越英才对金秋月做饭的手艺很满意,丁夏槐就买了好几本菜谱,让金秋月学做菜。

这大概是金秋月在越家学到的唯一东西吧。这让她做保姆的时候,更容易收到雇主的好感。

就像此刻,张老太太笑的成了一朵花:“吃炸酱面吧,秋月,你的手艺可真好,尤其是做的面条,我天天吃也不腻,以后要是能天天吃到你做的饭就好了。”

她说这话的时候,一双小眼睛亮得很,使劲盯着金秋月,像是在等她一个答复。

金秋月被张老太太的眼神看的不好意思,低下头拢了拢耳边的碎发:“奶奶,我是你雇的保姆,只要你不把我给赶走,当然能天天吃到我做的饭了。”

很明显金秋月并没有听懂张老太太话里的意思,张老太太也不恼,依旧笑眯眯的:“好了,秋月你先过来歇歇,喝点水,再去和面也不迟。这家里就只有我们两个,饭吃的早点晚点都没区别。”

张老太太连连说了两遍让她歇歇,金秋月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