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章(1 / 2)

北国将军会为国师说话,这是众人没有想到的。

连皇帝和太子面上都露了几分惊讶,太子:“将军此话何解?”

“字面上的意思。”纪斯年淡淡说道。

若说北国将军与国师生有嫌隙,那他与太子就算的上不对付了,两人一度到了多看一眼就觉晦气的地步。

毕竟牵扯到国师,又多是于她无利,太子也不愿在这上面多做停留。

碰巧,纪斯年也是。

纪斯年烦透了看一群人为一己私利争论不休的样子,而那些人各异的目光更叫他不舒服。

他问:“敢问陛下,对北地灾民可有安排?”

皇帝沉吟一二,给出的答案一贯的没有新意:“户部可在?朕命你清算国库,最多三日,将国库银粮整理出来,届时赈灾银粮同出,援救北地灾民。”

这话一出,户部尚书连连呼穷:“陛下有所不知,国库近两年入不敷出,今年本当存下粮食的,但为了保障西北军需,收上来的粮税全运去边关了,北国将军应是知晓!”

北国将军知晓?

北国将军差点气笑。

纪斯年在边关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要来一点粮草,哪想押粮官来了才知道,大都“用尽一切办法”匀来的粮草,零零碎碎加起来只有一百车。

给全军将士熬碗粥都不够。

也不知户部尚书是怎么舔着脸,说粮税都送去了西北。

或许这就是他宁愿守在寒苦之地,也不愿回繁华都城的原因吧。

迎着无数问询的目光,纪斯年闭了闭眼,打定了念头。

依着此次急招,短期内皇帝怕是不会放他回边塞了。

但要纪斯年在大都待上个一年半载,一想到要面对无数讨人厌的家伙,他顿生厌烦。

安安分分留在大都任人指摘是不可能的。

倒不如领个赈灾的差使,又能躲开仇敌,又能免去赈灾银落入某些人的口袋里。

只见纪斯年突然出列,仍是那副玩世不恭的态度:“既然陛下要给北地送灾款,这押送官肯定是少不了的,与其叫陛下为难,不如叫末将给陛下分担一二。”

“太子不是参我不遵上令,妄自渎职吗?此番押送灾款,便算我将功折罪了。”

话落,众人哗然,当即有人跳了出来。

“万万不可!将军本是沙场征战之人,如何能担任赈灾的任务?”

有人怕纪斯年做好有了功劳,有人怕他挡了自己的财路,还有单纯看不惯他姿态的,但凡有纪斯年出现的地方,总要掺和一脚。

然再多的争论和反对,也都止于国师一句话:“我觉得,叫将军去也好。”

一时间,众人心里都是奇了。

今儿也不知是什么日子,先有北国将军替国师说话,又有国师替北国将军揽差。

要不是知道这两人不和,大家都要以为这是他们联手合计什么了。

皇帝可以无视朝臣的意见,但对国师还是要在意的。

皇帝侧目:“国师是说,叫北国将军去押送灾款?”

“正是。”叶洛手心里全是汗,“历来大灾,都会有灾民生乱,将军素有领兵才能,叫将军押送灾款,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叛军打劫。”

听她这么一说,皇帝才想起来叛军一事。

虽然眼下还没听说哪里起义,但时间拖得久了,难保不会出乱子。

至于让纪斯年负责押送……

直到这一刻,皇帝才切实思考起它的可行性。

国师很少会参议朝政,偶尔说的那么几个提议,也很难说明白她是一时兴起,还是另有所图。

眼看皇帝意动,太子张口欲劝,然一抬头,正好和叶洛对上。

国师的眸子漆黑一片,面容冷然,明明只字未说,却还是让他生了怯。

就这么片刻的迟疑,台上皇帝也有了决断。

“国师大人言之有理,既如此,押送灾款一事,就交由北国将军吧。”

金口玉言,再无更改可能。

既然纪斯年押送灾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旁人再能打主意的,也就只剩下钦差一职。

钦差历来都是文官担任,至少不用担心北国将军再插手。

然而——

“那这钦差人选又该……”

纪斯年抢说道:“不如劳烦国师大人走上一趟吧。”

有那么瞬间,众人真要以为北国将军和国师暗通曲款了。

幸好有宫漪说:“不可!”

“且不论大人千金之躯,如何能亲涉险地,历任国师从来都是坐镇大都,若让大人去往北凉郡,大都又怎么办?”

在场众人又是争论起来。

叶洛头一次知道,原来朝上所有决断,都是一群人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