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215,拜年(2)(1 / 2)

但凡过年,像秦家村这种村子,有亲戚会回家拜年的那些妇女,都已经聚在村口等着接亲戚了。

说是接亲戚,其实也存在攀比的意思。

但这年头,也没什么好比的,大多数家里闺女都是嫁给了周边邻村。

都是在地里刨食的主,能有什么好东西。

请注意,这边说的好东西,是指农村少见的东西。比如原本贾东旭准备的烟酒肉,这些东西哪怕在城里再差,在农村来说也是好东西了。

现在农村抽的烟,还是旱烟袋锅居多,烟卷这玩意大多还是公社干部才能抽的起的。

而喝的酒,也是打的散酒,或者自家酿的红薯酒。

至于,不论红还是白,在这年头更是希罕货了。

直到八九十年代,家里来个客人,冲点水,就算待客了。

可要说真的,比较价值而言,那些嫁在周边邻村的,过年拜年的东西还真不差什么。

……

后来各家各户都接到自家姑娘全散了,临走时那抹笑容,看在秦淮茹老娘眼里,就是嘲讽。

而何大清毕竟要顾忌一些事情,基本上徒弟过来,磕几个头,拜了年,拎过来的东西,又当作回礼,让徒弟带了回去。每家捡那烟酒留个一半什么的,就算心意到了。

这种事,夫妻俩吵几句很正常。吵着吵着,贾东旭心里也不舒服。脾气上来了,直接在半路把棒梗往秦淮茹怀里一丢,转身就走。

这年头,家家户户还有点自留地。这个要到明年才会禁止,自留地这玩意,就是各家各户的活水来源。

但今年,秦淮茹老娘在村口等着晌午快吃饭了,也没看到女儿女婿的身影。看着别人家姑娘姑爷都拎着大包小包,抱着孩子,热热闹闹的进村。

而且养殖方面现在也并没有一刀切,数量上面虽然有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大概占原来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的样子,后来又几次发条文扩大,到八一年时,自留地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

往常秦淮茹回娘家可算是风光,不管东西好坏,总归是农村很少见的东西。

对于自留地,只需要记住两点,一个是长期使用,一个是家庭副业。

反而是靠着易中海平时补给她的那些钱,又把面子买了回来。

只留下秦淮茹一个,连拖带拉着儿女,又哪能走的多快?

年年过年前打招呼,让徒弟们别过来,或者空手过来。

何大清今年却不能年初二去刘萍叔叔家了,他的徒弟今年都得过来拜年。

一开始还有与秦淮茹老娘交好的妇女们劝慰她,说是城里距离远,带着大包小包的,来得晚一点也正常。

什么好好过日子,钱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多养两只鸡,分户不分家的家庭不在少数。

这也是刘家村那边只是叔叔的缘故,这要是刘萍父母还在,自然得先紧着那头。

所以大多都是天不亮就出发,早早的就到了娘家。妇女们聚在村口,也就是为了看看谁家的东西多,谁家的东西少,这样才有八卦的资本。

加上回礼的红包,等于说跟徒弟们买的。

当然,这跟何大清是不是食堂副主任,也说不清楚。

当然,让妯娌保密是肯定的。不然事情要传到贾张氏耳朵里,对秦淮茹又是祸事。

而现在过来的,什么关系,何大清自然清楚。

刘海中家跟何家,刘海中家十来个徒弟过来,满满两大桌。

所以要说今年农村有多差,也不至于。

别家的女儿女婿已经吃完了午饭,告别回家的时候,秦淮茹母子这才进村。身上这点狼狈样,全让大家看到了眼里。

这要还是在城里,秦淮茹还能进店里买点什么不要票的食点心什么的。再遇上熟识的驴车什么的,搭个顺风车。

所以收多少,怎么光明正大,怎么收怎么回就是个问题了。

鸡蛋,自留地的产出,就是农民生活费的来源。

也就是说这地里的出产是个人的,不用像口粮田什么的需要交各种税务。

这下秦淮茹全家丢脸可算丢大了。村民的指指点点,兄弟姐妹的抱怨,父母的担忧,看到秦淮茹眼里,心里没有怨恨那是不可能的。

而何大清家来的徒弟更多,基本上轧钢厂大锅菜厨子都算得上何大清徒弟。

这让秦淮茹老娘心里能好受?

这倒不怪秦淮茹,夫妻俩出来倒是挺早,但带着两个孩子,手里又没有东西,秦淮茹脸色肯定不好看。

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来往的行人都没几个。秦淮茹又能指望谁?只能背着一个,抱着一个,一步一挪的往娘家走去。

等秦淮茹到了娘家,已是午饭后。娘仨都是一脸灰尘扑扑,两个孩子脸上还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