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谁愿与我一起渡江(1 / 2)

庶民江山 易白 1188 字 5个月前

至于他明知是这个结局,为什么还如此拼命,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到了严苛的地步,以至于丧失了青春少年的本性,其中原因是程黎、顾长生、宁清、王治等人难以理解的。

黄诚只能将其归咎于刘安心性坚定,不似常人。

刘安不愿多说,刘欢知道再问也问不出什么,也就不再问了,心里却已经暗暗决定,哥哥去哪儿,她就要去哪儿。

娘没了,父亲也有了李姨娘,还多了个弟弟,即便回到家里,她也多余,不如就跟着哥哥继续闯荡好了。

刘安兄妹这一问一答,让众人更加确定,刘安只能渡江向北,那这利益分配便不能不向江北妥协。

顾长生、王治、程黎、宁清四人基本掌握了潭州,乃至整个天道社的财富和人口,不管怎么分配,都需要他们同意。

“天道社有多少钱粮积蓄我不清楚,但北渡长江的钱粮物资要按一万人五年之用做准备。没有这等储备,渡江之后也很难坚持。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涉及钱粮问题,大家都不开口,刘安也模糊处理。

顾长生当先表明态度,“我认为可以按两万人准备,到了江北要存续就得在当地补充兵力,要是实力太弱,很容易就被官府剿灭,多准备钱粮,多招人,没有坏处。”

“我要提醒大家,招安之后,数十万天道军兵丁是要归乡安置的,朝廷不会允许他们存在,也不会出钱养他们。想要遣散他们,我们就得分给他们足够的钱粮,安抚住他们,不然他们还会闹事,搞不好我们还会变成他们的仇人。”程黎道。

黄诚道:“朝廷不出钱,可以出政策,免租免税就够了,家家户户都分了地,只要官府不盘剥,他们肯定愿意回乡种地。要是官府什么都舍不得,还什么都想要,分给他们钱粮只会害了他们。”

“所以,我建议在招安之前把钱粮都运往江北。将心比心,渡江的人都远离故土流浪在外,可能一辈子就回不去了,还舍不得给他们钱粮吗?何况还肩负促使招安、提醒朝廷履行招安承诺的使命,更不应该让他们饿肚子。”

“不能全部运走,潭州要留下足够应付天灾的粮食。再说,我们在江北无城无地,钱粮都运过去,也没安全的地方保存。不用多,就按一万人准备。”刘安拒绝了黄诚的建议。

“军师,一万人一个月需要多少粮食?”

“战时每人每天三斤粮,平时每人每天两斤粮,折中计算,每人每月需要八斗粮,一万人一个月便是八千石。”黄诚回道。

“一万人五年呢,大约需要多少?”刘安再问。

黄诚在心里略一计算,随即得出答案,“大约四十八万石。”

四十八万石是什么概念,议事厅内诸人,除了王治外,没人知道。

于是刘安又问王治,“王营官,四十八万石需要运多少船?”

只听王治道:“如果一艘船能装四千石粮食,就需要一百二十艘船。五千石一船,就要将近一百船。天道社船队虽然有不少大船,但能装四千石、五千石的并不多,湖畔江滩也不适合大船运输。实话说,四十八万石粮食即便能运出洞庭湖,到了江北也没地方卸货。”

“那这就没法运了。”

刘安沉默片刻,似是在思考,过了一会儿便说:“那就送十万石粮食,其余的折算成钱吧,到了江北,分散开来,自购粮草。”

“如果都没意见,粮食问题就这么定了。”

刘安的话都说到这种地步了,黄诚、顾长生也在帮衬,自然无人再反对,毕竟是渡江,命都豁出去了,还不让人吃饱吗?

“除了粮食,还有薪俸,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渡江要拼命,光靠吃饱饭可没办法把人带到江北去,钱也要给够,准备充足。”

“欢欢,此事就由你负责,留下东路军和第四军三个月军饷,其余的先运到岳州城来。”

在场众人之中管钱的只有刘欢,天道社的钱从最开始就是她掌管,天道社还有多少钱,也只有她和邹直、顾菱儿三人知道,其他两人不在,便是她说了算。

“好,我知道了。”刘欢答应得很干脆。

身处乱世,钱财其实是最无用的东西,远不如手里的粮食好用,所以对于钱财分配,程黎并不去争。

渡江北上的人带不走田产、房产、商铺、车船,这些才是天道社最大的资产,也是留给潭州百姓最大的财富,只要这些东西还在,程黎就心满意足。

“有钱有粮,渡江北上的队伍就能存续周旋,但江北地域陌生,情况复杂,我一个人力量有限,恐怕难以确保江南招安成功,谁愿与我一起渡江?”刘安向众人发出邀请。

刘欢立即响应,“哥,我跟你去!”

“首领,我也想北上,虽然年纪大了,组织后勤,还是可以的。”黄诚道。

顾长生道:“我统领第四军至今还没打过仗,我也想跟首领去江北闯闯。”

见只有三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