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真空装置(1 / 2)

半个月的时间。

整个北平城市井之间,都是关于大铁球实验的话题。

“大铁球实验,说明了真空的存在。”

去现场看见过实验的人,津津有味的向没去的人们讲述。

“什么是真空?”

有人反问道。

“真空就是真空啊,说了你也不懂。”

“嘁。”

话题不愉快的终结。

生活还要继续,没有丝毫的变化,人们还是过着原来的生活,话题很快遗忘,开始了新的话题。

燕王出征,打胜了没有?

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传回来呢。

这才是关乎百姓们的大事。

热火朝天的只有冶铁所。

大明官办冶铁机构,全国共置十三所。

北平没有。

北平的冶铁所,归燕王管理。

万三是北平出名的工匠,徒子徒孙遍布各地。

因为万三的名头,朱高炽才主动找上他。

光有名头,没有真手艺,在大明是混不下去的。

所以朱高炽不担心对方是滥竽充数,后世那些个的口上专家。

自从实验归来后,万三开始足不出户,闭门造车。

很快就制成了一根长管子,放入四丈五的水井中,根据真空原理,制造的真空装置获得成功。

但出现了一个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水抽到三丈高,再也无法继续升高,用尽了能想到的所有方法,也无济于事。”

和朱高炽长久的打交道,消除了敬畏感,万三才深感燕王大公子平易近人。

在自己的手艺上,万三恢复了该有的正常。

朱高炽是嘴遁强者,让他动手就会原形毕露。

不过到底是经历过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很多事情虽然不精,却能说个一二。

在大明朝,谁也能唬得住。

至少身前老匠户万三的眼里,朱高炽就属于鲁班在世,天赋绝顶,老天爷赏饭吃。

可惜。

偏是个贵人。

浪费了好天赋。

不然自己收为关门弟子,岂不是美滋滋。

“这不是真空抽上来的水。”朱高炽仔细看了两眼,肯定的说道:“这水不是真空吸上来的,而是在井底被大气的重量所压迫,进入管道之内。”

朱高炽证明了他的才能。

例如发现了真空的存在,那么他提起新的东西,老匠户万三能接受,只会认为自己不懂而已。

“真空在大气中是无法存在的。”

万三忍着老脸不好意思的求问:“大气是什么?”

“大气就是包围土地上的空气。”

北平的冶铁所,工匠很多,但是被人称为匠头的只有几个。

古人的求知欲是很高的。

为了求知,古人愿意付出生命。

又如圣人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明了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还有不耻下问等等。

真空是新知识,其余的几名匠头不甘人后,不愿意被万三超越,主动的围了上来。

万三撇了撇嘴,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他们旁听。

“大气就是空气啊。”

空气众人都懂。

道家称之为“空炁”。

苏轼的《龙虎铅汞论》中记载:“方调息时,则漱而烹之,须满口而后嚥。若未满,且留口中,候后次,仍以空气送至丹田,常以意养之。”

不过此时的人们,对空气的概念,还保留在气息,元气,清气等印象中。

不过不要嘲笑他们。

古人的观点并不落后。

马拉大铁球的实验,还在三百年后呢。

朱高炽简单的介绍了下大气压,然后告知万三,他的发明为什么会失败。

“直到进入抽水机的真空部分的水的重量,等于在大气中的水的重量的时候,水就不再升高。”

“真空并没有被破坏,而是在水的重量,和与之抵消的空气重量之间保持平衡。”

众工匠埋头思索。

匠头毕竟是匠头,万三很快想到,提出一种方法:“如大公子所言,是否用一种比水更重的汁水,升起的高度,就会比水升起的高度更低呢。”

“用汞可以试试看。”

万三的话音刚落,旁边的匠头立马提议道。

“山上的大气压,比海边的大气压要小,可以用水和汞比对,很轻易就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