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在朱棣面前的套路(1 / 2)

自从姚广孝回来,朱棣脸色就烦闷起来,不过他倒是和老大想到了一起去。

都反对自己放弃兵权来应对现在的形势。

倒也是运气。

如果不是老大的劝阻,自己已然让人去通知了北平都司,让事情没有了回旋之机。

“让老大明早过来一趟。”朱棣对管家吩咐道,随后开始抱怨,“也不知道老大最近在忙什么,整日见不到影子,咱找他都需要提前约他了,就差提前送上名帖。”

管家闻言忍不住笑了起来,连忙低下头,好不容易平复,才抬头笑道:“王爷操劳国事,大公子倒是跟王爷一样的性子,父子皆是操心的命。”

“父皇曾经说过,百姓种田多出一分力,就多能收获一分,咱们家也是如此,容不得偷懒,自然要勤快些。”朱棣虽然抱怨儿子,其实内心很满意。

昨晚回来的晚,精疲力尽的朱高炽简单的洗漱,倒头一觉睡到天亮,

“父王。”朱高炽来到朱棣的书房,看了眼空空如也的案几,知道朱棣是专门在等他。

“听说你见了唐云?可有什么收获?”朱棣关心的问道。

朱高炽一五一十的把事情经过讲述一番,包括自己对唐云,还有在卫所里的态度。

朱棣点点头,对老大的表现很满意,就是不知道老大有没有成长,于是询问道:“对于唐云所言,你是怎么看的?”

朱棣不但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只当做父亲,还要把他当做老板,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自己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既能为朱棣提供新的思路,也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一番。

从摸查卫所以来,朱高炽不但对卫所更为的了解,也对百姓的家底有了初步的掌握。

他要搞新工厂了,接下来离不开朱棣的支持。

“自古以来,百姓春天开垦播种,夏天除草杀虫,秋天抢收晒谷,冬日修葺农具,终日复始。”

“很多贤者对于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希望能打造一套万世不变之根基,把兴盛保留下去。”

“可事物是不会永恒不变的,卫所制度虽好,但只适合当下,随着事物的变化,必然也要随之改革,以适应事物的发展。”

朱棣有些分心,眼前十四岁的老大畅畅而谈,让他心里有些复杂,即充满了自豪,又缅怀岁月的变化。

恐怕再也回不去老大小时候的场景了,虽然那时候自己经常打他,不也是父子之乐么。

人间少了一股乐趣啊,朱棣打起精神,教导老大说道:“你想的并没有错,遍观历史各朝都因为积弊而导致问题丛生,不但亡朝也让百姓流离失所,十不存一。”

“没有人不希望能有一套万事不变之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国家永远强盛下去。”

“伱皇爷爷也是如此,他制定无数的法律,督促官员们施行,是想要大明永远长存,为此他可以杀无数的人。”

朱棣意有所指的说道。

姚广孝说蒋献的回归,重获锦衣卫大权,说明圣人起了杀心。

这个杀心是针对谁呢?

姚广孝不敢确定,朱棣虽然知道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但也难免焦虑,心生畏惧。

太子重病的程度,大概是熬不过去了。

二哥三哥的野心谁能不知。

太子一系人心惶惶。

朝局变得朴素迷离,以至于国事不顺,事事陷入停摆,皆在观望和试探。

是啊。

谁能不在乎未来的皇帝是谁呢?

父皇老了,身体有了各种不好,都是瞒不住的事,因为太多的人在关心。

权力交替之际,谁也不敢疏忽大意。

朱高炽没听出朱棣话里的含义,换做谁也很难听出来,但是他知道太子要死了。

今年将是皇帝大开杀戒的一年,无论杀得对还是错,总之震慑住了所有的人。

而自己的道路不能受到影响,需要朱棣的支持,也是为了朱棣好,于是认真的说道。

“从神农尝百草,到先秦凡是吃饱而无毒的作物,先民们都会种植,随着对作物的认知与技术,逐渐淘汰一些低产量口感差的作物,”

“《舜典》的百谷,《周礼》的九谷,汉代《汜胜之书》的大小麦细分,隋唐《四时纂要》的增添,宋朝《宋会要辑稿》的水稻技术的提高。”

“可见世间并没有不变之事,哪怕种地也是如此。”接下来得话,朱高炽声音逐渐变小,他不知道朱棣会不会勃然大怒。

“卫所也是如此,今日的卫所,已然有了许多的贫困户,皇爷爷想要的军兵自给自足,不拖累百姓,又保障军队的供给,坚持了二十余年,恐怕只能再维持十余年,就已然分崩离析。”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卫所制度在宣德年,也就是这具身体原主历史上的儿子当皇帝时期,已经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