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工业革命的序幕(1 / 2)

中华重工厂。

朱高炽趴在办公桌上,用细毛笔整理自己的思路,为了不被人发现秘密,使用的拼音字母。

工业革命带了革命两个字,让人很容易误认为是思想上的革命,可是工业革命的定义非常简单。

技术上的革命。

纽可门蒸汽机,焦炭炼铁炉,飞梭,三项技术奠定了

纽可门蒸汽机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材料也没有过多的要求,更和橡胶没什么关系。

纽可门蒸汽机问世的时候,西方还没有发现橡胶,还要等一百多年后。

它的作用主要用来抽水,多使用在矿场。

而工业革命三大核心技术中的炼铁炉,这项发明中蕴含的几样技术,中国自古远远甩下西方。

除了近代西方书籍大量的记载,美国的奈尔逊美术馆,还收藏了中国汉代陶扇车作坊。

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现代美国学者别有用心的用计算机模拟了运转情况,希望能否定中国古代历史的成果。

但是计算的结果是,此物能进行工作,并没有问题,反而坚定了中国风箱技术领先西方一千年的证据。

西方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果之一,把煤炭炼化成焦炭,此项技术不少人认为来自于大明,天工开物!

十七世纪初期,是东西方交流最频繁的半个世纪,不光西方不少知识流入中国,更有大量的大明书籍被传教士带回了西方。

中国用焦炭冶铁宋朝已经开始,受限于市场和工艺,并未大规模采用。

到了明朝,随着民铁的繁荣,焦炭冶铁已经越用的非常广。

也就是说西方大书特书,十八世纪最伟大技术成果核心之一,在中国十五世纪已经全面推广开。

要说十七世纪初期明朝大量的传教士,没有一个人发现这项重要技术,那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可惜。

十八世纪冶铁业在西方大放光彩的同时,十八世纪中国所谓的盛世,冶铁业正悄然无息的落入低谷。

“所以现在是十四世纪的尾巴,就算没有大规模应用,但是炼焦技术应该是有的。”

“纽可门蒸汽机促进了煤矿产量,让煤矿的价格品便宜,不过这时候还只是民用。”

“焦炭炼铁炉,则让煤矿变成焦炭,成为了新兴的工业燃料,标致着煤炭变成了工业的血液!”

“从此,拉开了煤炭时代的大幕!”

“工业革命让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资繁荣起来,生活变得富裕,促进了各种的思想诞生。”

“人们开始总结历史,开始衡量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进步。”重重的记了一笔,朱高炽合上了本子。

“请周世丰来。”

门外的隔间,有一大一小两名残疾人士,是这一批招进工厂的军户,因为两人会写字,谈吐有条理,被朱高炽调来身边使用。

中年的那位少了半条腿,膝盖处安了根木托,倒也不妨碍走路;年轻的那位左眼看不见。

年轻人听到里面的声音,连忙起身去叫人。

不久。

内柜掌柜周世丰,忐忑的跟了过来,敲了敲门,里面很快传来请进二字。

“小王爷。”

“请坐。”

小王爷说过,如果认为是自己人,就不要在他面前太过客气,越是客气越是没把自己当做他的人。

周世丰不敢拒绝,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

朱高炽收拾着纸张,一边整理思路,两人简短的问候后,陷入了安静的气氛。

周世丰低着头,余光跟随贵人手里的动作而动。

如果不是知道贵人的身份,就贵人的举止,和那大行当的文书们有什么二致呢。

小贵人能保持这种作风,精益求精般的做派,委实令人叹服。

难道是燕王府的家风?

可小贵人的弟弟们,不像小贵人啊。

“周掌柜。”

“是。”出神的周世丰吓了一跳,露出尴尬的笑容。

朱高炽不为所动,仿佛没有发现周世丰的的小心思,而是一脸的真诚。

“听说张东家又拿下两个矿场?”

“是的。”

周世丰内心咯噔一下,难道小贵人对张东家不满?自己是张东家招进来的,会不会受到牵连。

又为自己担忧,又忍不住担忧张东家。

“看来他的精力不在这里啊。”朱高炽感叹道,突然又问道:“你认为呢?”

“我我不知道。”周世丰一脸的颓废。

此人不错。

朱高炽内心高兴起来。

要真是说起张德辉的坏话,自己反倒是不敢用他了。

“新建焦炭炼制厂的事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