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辆马拉货车(1 / 3)

见终于说服了朱棣,朱高炽也只觉浑身无力。

随着朱棣了解的越多,很多事情越来越不容易像以前那么糊弄了,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每句话都要琢磨一遍,力求不让朱棣找出破绽,然后顺利的说服他。

与人打交道果然不容易。

每个人都会成长。

朱棣虽然不如自己对工业的了解,可进步速度还是有的,从无到有突破很难,可有突破了,进步就很快。

不过幸好。

自己对工业全面的了解,不是单个人的能推断出来的,这是时代中,无数人努力的结果。

“今天因为工程队的事,咱让人跟你先生打过招呼,明日你要跟先生好好说道一番。”

“还有你也要注意劳累,都快比咱要忙了,伱才多大。”

朱棣关心道。

这话倒是不错。

各处的摊子,虽然不自己去做事,但离不开自己的看顾,合起来的事情就不少了。

哪件事都很重要。

例如工程队军户和民户,军户和管事,需要磨合,自己肯定是不会允许出事的。

出一件事,所有的努力都白费,需要重新下力气笼络人心。

怎么才能保证不出事?自然大事小事都要警惕。

像工程队前段时间寡妇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去工程队经常巡视,可不就坏了事。

明明是获得别人感激的好事,结果变成了别人厌恶的坏事,一线之差造成的结果巨大。

小事和大事,哪里分的这么清。

小事会变成大事,大事有时候又无足轻重,反而变成小事。

不过肯定是比不上朱元璋的,了解过他每天的工作量,都只会感叹一句非人哉。

至于朱棣。

他勤奋的劲头不比朱元璋差,不过没有朱元璋的精力旺盛。

说道勤奋。

朱高炽想起了一件事。

“父王,你最近经常去中护卫和右护卫,为何单单左护卫去的少,还有王府的亲卫营,大多也征召的前两位。”

根据原主的记忆,以前可不是如此。

朱棣对三个护卫一视同仁。

今天早上好像也是。

其余两卫的指挥使,无论是唐云还是陈贤,不但对父王热情洋溢,对自己也是非常和气。

唯独左护卫的张玉,虽然满脸笑容,可总给人一股融入不进来的感觉。

“张玉是新来的指挥使,咱和他不熟,无法相信他,不会把些私密的事情让他了解,自然有些生疏。”

朱高炽懂了。

哪怕是朱棣,也有些见不得阳光的事。

比如去年北征的战利品。

截留肯定是要的,不然用什么赏赐将士?朝廷的赏赐等不来,朱棣反而希望朝廷永远没有赏赐下来。

这只是其中一件事。

其余两卫的指挥使,自然会和燕王站到一起,是自己人,可谁知道张玉怎么想。

万一他捅了出去呢。

大概不会这么较真,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真捅出去了,燕王也没有权利免别人的职位,还不是自认倒霉。

身居高位,定然不会轻易露出想法。

朱高炽摇了摇头。

这可不行。

朱棣的本钱本来就薄,在手的就只有三个护卫所,还少了一个怎么成呢。

难怪靖难之役中,涌出了不少的功臣。

中护卫和右护卫,为燕王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靖难功臣一半来自两卫,另外一半来自北平,辽东,反而是左护卫显得有些不够看。

是张玉的能力不行吗?

自然不是,相反,此人的能力非常强,朱棣甚至当众说过,吾倚玉足济大事!张玉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

这就很说明了问题。

朱棣对其余两卫掌控的深,深知里面的人才,而对左护卫掌控不深,对人才不够了解。

准确的说。

因为一开始不信任张玉,所以王府亲卫们的来源,开始多征用其余两卫,减少对左护卫的征用。

造就了三个护卫所日后巨大的差距。

朱高炽没有办法告诉朱棣,张玉对燕王府的作用,此人是可以相信的。

因为张玉上任不到一年,的确和朱棣还没有感情,那就更谈不上忠心了。

现在还真不知道能不能信任,事情还没有发展到哪一步呢。

谁知道未来的几年中,朱棣和张玉又有什么交集,让此人归心于朱棣,愿意跟着造反。

“张玉的事情,儿子想个办法解决。”

“这件事很严重,你万不能胡来。”朱棣严肃的阻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