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老大,你想做什么(2 / 2)

对。

大明的禁海之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从朱元璋的严,到永乐开放官方贸易,然后嘉靖朝因为倭乱,从军事角度出发重新恢复到严。

乃至十六世纪西方文明抵达东方,大明又开始松,全面放开海禁,从官方到民间。

大量西方书籍和技术流入东方,双方开始了文明的交流,官员的主动入教,双方互相翻译书籍,学习军事技术等等。

但那时候大明已经陷入了人口陷阱,虽然有江淮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小市民思想的诞生,但是无法抵消全国巨大的体量。

换句话说,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需要一种消减人口的手段,例如像西方的黑死病,或者一场大内乱。

综合历史,面对生产力的进步,永乐选择了违反祖制,开放了官方海禁。

所以朱高炽不认为朱棣会反对他的经济发展想法。

“解放思想和人口?”朱棣一时间无法回答,朱高炽的话,让他思路困顿。

朱高炽笑道:“改变人们旧有的印象,只晓得在土里刨活的观点,让百姓们知道进城打工也可以谋生一辈子。”

“鼓励人们离开土地,加入工业化的浪潮。”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是多么难以离开土地,只有最困苦的人,无法生活下去的人,才背井离乡的进入城市谋生。

犹如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大量破产的农民进入城市,是被动化的过程。

而没有饭吃的农民毕竟是少数。

多的是贫困的人,而贫困的人,才是观念最保守的阶级。不到临近死亡线徘徊的地步,是绝对难以改变的。

“想要改变这个观念非常的难,没有契机的情况下啊,是无法完成的。”

“而儿子找到的契机,就是促进发展卫所集体企业,如此才能最快的让人们习惯。”

卫所比百姓的组织更先进和紧密,加上王府对卫所的控制力,朱高炽选择了卫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府靠卫所,自然

“所以你的计划,仍然是围绕一百个人,把五十个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的观点是吗?”

朱棣轻轻的问道。

“父王英明。”朱高炽笑了起来。

新的社会模式从来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有序的,一步一个脚印抵达的。

包括后世摸着石头过河,也是研究了工业革命的理论和路程,以及研讨了大量邻居的理论和路程。

什么阶段到达什么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引导等等。

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在他们的专研下,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超凡的经济理论,然后诞生了震惊世界的成果。

过程中肯定有些弊端的地方,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不过一代人一代任务,老一代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新一代能不能接棒后,可不可以继续跑出好成绩,像老一代具备抗争精神,敢于向不公拼搏,新一代自己说的算,怪不到老一代头上。

朱棣得到了回答,拿着章程回到自己的案几后,把章程铺开桌面坐了下来。

一页页的仔细翻看,每个字都要理解。

外面的太监看了眼,忍住了到嘴的话,客厅还有不少人等着见王爷呢,不过看王爷的样子,太监已经有了主意。

“为了保持卫所的战斗力,试点的卫所,以屯田为主的卫所,以及战斗力弱的卫所为主。”

“当试点实验成功后,则面向全体卫所,并制定退出机制,战场上一人逃兵,全家受罚。”

朱高炽指了指章程的后半部。

朱棣警惕的看着朱高炽。

他虽然力求军权,可是遵循的是父皇给他的权利,燕王节制北平诸卫。

按照老大的政策,那么王府对卫所的控制力,会达到全新的高度,甚至一言堂的地步。

也就是说王府指哪,军队打哪,军士无人敢退步。

“老大,伱到底想做什么?”朱棣满脸的慎重。

朱高炽平静的看着朱棣。

朱棣想当皇帝吗?

天下有人不想当皇帝吗?

朱棣想造反吗?

天下想造反的人,还真没几个,当下是这样的。

朱棣一样没有想造反。

真想造反的话,也不会后来沦为那种局面,王府只剩下两百名侍卫,刀子要砍下来,退无可退才匆忙行事。

“儿子只想辅助父王,守好家业。”朱高炽坚定的说道。

如果猜的没错,朱元璋今年的身体情况会急转直下,现在已经十月,也就是说可能已经发生了,消息还没传到北平。

所以明年的时候,朱元璋集中的分封藩王与世子,和大量的赐婚,因为体衰的朱元璋,感到了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