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北平不夜城(2 / 2)

列车上,杜松自然也期望自己坐在头等厢。

老成稳重的人,还是充满了顾虑:“可是中华重工愿意分割这些肉吗?我看中华重工的胃口可不小。”

杜松解释道:“中华重工的力量虽然强大,并且绝对不会放弃主导工业发展,但是他无法垄断整个社会资源,强求垄断所有资源,反而对工业发展是不利的。”

“中华重工是主导,那么我们则是补充,这是我对最近北平模式总结出来的看法。”

换句话说,中华重工吃掉核心利益,他们吃其余的利益。

看上去仿佛人数众多的大商人不划算,但那是传统的模式,现在北平的工业发展中,这个盘子太大了。

大到了哪怕是边角料,也是不可计量的利益,何况他们所参与的并不是边角料。

无论是煤炭行业还是铁料行业等,都充满了巨大的利益。

“说句实在话,不怕诸位笑话,我还是没看懂这里面的道道,这么大的盘子,中华重工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呢。”

有位大商人,苦恼的说道。

利益太诱惑了,他不愿意放弃,可是没搞明白中华重工用什么来支撑这种模式,他绝对不会下场。

正如他在江淮做生意,借助江淮的资本走南闯北,在许多地方都看到了商机。

但是他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商机,就会去那些地方做生意。

他非常的肯定。

像他这种看到那些地方商机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一个人去做生意,顶多交点银子打通商道罢了。

杜松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因为想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回答。

他自己只能算半懂。

“一个是粮票体系,一个是中华重工的资源分配体系,一个是铁道预期收益的支撑……”

杜松每样都说了点,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上千万两银子的投入,哪怕三省铁道完工,绝对不是短期可以回本的。

除非中华重工主导的建设商团,让出对铁道的掌控权,交给商人们,例如五十年之类的承诺。

可建设商团并没有。

那么用何种方式来支撑回报呢?

在另外一处酒楼。

“想那么多做什么?”丁英永如此说道,“铁道建设是建设商团的资本,我们投资的方向是煤炭行业和铁矿行业,只要建设商团如期结算就不成问题。”

“我投资的方向,还是留在北平。”丁英永说道。

“为什么?陕西和山西那边竞争小,所以成本低,利润更大啊。”有人诚心请教。

“投资北平,利润虽然不如陕西和山西,但是我放心,投资陕西和山西虽然利润更高,但是我不放心。”

“可三地都是建设商团主导,难道有什么区别?”

“中华重工的计划和部门太多了,你们别看我在北平呆了几年,我都搞不清中华重工其中的门道。”

“但是我只盯着一点,那就是中华重工,我相信中华重工在的地方,而那两个地方只有建设商团,而没有中华重工,所以利润再高我也不去。”

“陕西山西的蒸汽机工厂,焦炭炼制厂,铁厂不都是中华重工创办的吗?”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丁英永回答不上来了。

的确,这些工厂都是中华重工的名头,可不一样啊,他不知道如何解释。

大量的商人和大宗的交易,以及百姓经济水平提升,随着商业的发展。

由长史府出面,联合布政司下达了新的政令。

北平不再宵禁。

中华重工出资,在北平的主道路上建设煤油路灯,各处的城门最先动工。

至于煤油路灯的维护工作,以及采购资金,由布政司从门摊税中划拨资金。

也就是中华重工出建造成本,官府出养护资金,这些资金又流入中华重工。

北平的集市,带动了商业,让官府收到了更多的税收,而这些税收官员们又无法轻易使用。

这些多余的税收,就这么上交给朝廷也不甘心,自然该的就要出去。

以北平贸易中心为代表的集市,逐渐发展成为了不夜城。

宋朝的集市水平,很快出现在北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