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全新的精神(1 / 3)

春天来了,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开平,在大宁。

一列列的铁道马车,把南面的商品运输到北面,再把北面的畜牧业生产资料运输到南面。

调研司的工作人员,在几处地方调研。

“在原来的时候,这里的商贸形势,是以物换物为主要形势,如今直接跨过白银铜钱的交易方式,提升到粮票成为交换方式。”

工作人员记录着这里的一切。

通过一种数据化的记载方法,保留在了册子中。

铁道站旁的供销社规模很大,人在其中,竟然会生出迷失感,找不到方向。

当然,这是因为他们“少见多怪”。

供销社的管事,笑嘻嘻的陪着调研司的工作人员,两人没有隶属关系。

不过嘛,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轿子互相抬,毕竟面子是别人给的。

“现在是淡季,过几个月,到了六七月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旺季,你会看到这里到处都是人。”

供销社管事笑道。

“都是从哪里来的人?”调研司的工作人员,好奇的询问。

“有卫所的,也有南边的人,还有本地工人,还有许多的蒙古人,他们会把手里的粮票在这里完。”

“难道不存一些?”

管事摇了摇头:“他们一张粮票都不会留,反正啊,粮票更像是他们在铁道站卖出货物后的条子,我觉得还不如直接用这些条子来供销社使用。”

“为何?”

“你看啊,他们用条子去兑换粮票,再用粮票来我这里采购货物,岂不是多了一道手续。”

听到供销社管事的说法,见多识广的调研司工作人员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他向管事解释说:“如果把粮票推广开来,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现阶段,因为粮票体系在对方心中无法获得信任,所以才会一口气完。”

“不过,我相信随着双方接触的时间越长,建立的互信越深,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的。”

管事点点头,虽然不太明白调研司工作人员的意思,但也知道总部对粮票的看重。

他略过这个话题,好奇的问道:“听说你要继续往北走,去蒙古部落里调研?”

“是的,去蒙古部落调研,掌握蒙古部落生活方式,也是我的目的之一。”

工作人员说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这其中的差别,供销社管事没有听出来。

不过不妨碍管事挤眉弄眼,碰了碰工作人员的肩膀,露出一副大家都懂的神情。

“蒙古包很热情,不过要注意腰子啊。”

工作人员嘴上笑了笑,但没有理会对方的打趣。

既然要去蒙古部落,他肯定收集了不少蒙古部落的习俗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只能说草原上的部落,和农耕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包括了伦理。

在离开的前一天。

工作人员来到在开平建造的开平大剧院,在售票处买了一张票,准备用来打发傍晚的时间。

北平大剧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培养了许多合格的演出人员,具备了向外投放的实力。

在许多的地方上,开始建设更多的大剧院,这些剧院的人员和设备,皆来自北平大剧院。

开平作为重要的贸易地点和军事地区,自然属于

工作人员对开平大剧院很好奇,不知道和北平大剧院有什么区别,虽然是同样的一场戏,工作人员还是买了票。

北平大剧院要更干净和整洁,秩序也更完善。

而开平大剧院嘛。

工作人员只能评价一句,观众台上一团和谐,众人其乐融融,兴致勃勃。

开平大剧院演出的戏,是北平的老戏,正是当年最有名的一场军籍工人家庭的戏。

随着演员们专心的演出,道具和乐器,灯光,舞台搭建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观众台上的观众们,逐渐安静了下来,眼神被舞台上的戏剧深深的吸引。

也有一些人觉得没什么看头。

例如几名蒙古人,他们不了解工人的生活环境,只觉得好看虽然好看,但是有些假,让他们无法十分投入。

研发司工作人员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同样的戏,演员变动了不少。

但令他惊讶的是,他竟然看到了“她”。

是的。

正是当初

她不是在北平么,怎么会来开平演出,难道被调动了?应该不会吧,北平的生活条件,要比开平好。

研发司工作人员的眼神,跟着台上的“她”而动,生出某种莫名的光彩。

“哗啦啦。”

随着场景落幕,观众席上响起了掌声。

人们开始离开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