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让王爷给个交代(1 / 3)

北平城中,东城区的供销社。

一位农民打扮的老汉,推着二轮车进城,在供销社买了几袋化肥,脸上满是红光。

碰巧遇到了熟人。

“哟,刘老汉,这是进城了呀。”

老汉露出憨厚的笑容,连连的点头。

“听说你家小儿子要成亲了,怎么,你就只买化肥呀。”熟人凑了上来,笑着问道。

“他们自个的东西,他们自己去买。”

“你不管?”

“俺给了他们钱捏。”老汉理直气壮的说道。

田里的事大着呢。

这化肥可重要,再过个把月,又要断供了,老汉打着精明的算盘,提前来买。

化肥是限购的。

每个人只能买两袋,想要更多的化肥,就要提供田契,根据田亩数量可以买到更多的化肥。

至于反复来买。

这个时代思想还很“朴素”的农民,没有生出这种被人发现也无所谓的想法。

正如后世直播行业兴起,为普通人提供了大量增加财富的时代,但更多的人舍不下面子,不愿意尝试。

一边骂网红,一边看视频。

和当年改革开放,人们舍不下面子去当个体户一样的道理,认为当个体户是很丢脸,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这些人不明白什么叫经济。

信息时代,互联网经济早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更多的普通人提供了创造财富机会。

是进厂打工之外,另外的一条新道路。

熟人看了看老汉身上的衣服,又看了看老汉车上的化肥,还有几把崭新的镰刀。

“刘老汉啊,你这是碰到了好年头,记得十几年前,过年的时候,你就买了一斤猪肉回村。”

熟人也是村里人,不过很早进了城,算是村里有脸面的人。

刘老汉也想起来了。

那时候的他,正为家中二儿子的婚事烦恼,要不是过年了,一家人一年没吃口肉,他才下决心买了一斤肉。

为了二儿子的婚事,刘老汉掏空了家底。

剩下三个儿子,刘老汉绝望了。

刘老汉生了五个儿子,当年他有多得意,后来就有多痛苦,他的三个儿子也很绝望。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

短短几年下来,他的

小儿子去了金州工作,不知道从哪里勾搭回了一名朝鲜女人,如果不是看在长的壮实,屁股大的份上,老汉绝对不会同意的。

容易被村里人笑话的。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五个儿子都成了家,以后到了地下见到了祖宗,他敢当着祖宗的面炫耀呢。

“都是托小王爷的福。”刘老汉老实巴交的说道。

“行啊,等你家老幺成亲那天,我去喝杯喜酒。”熟人给面子的说道。

红白喜事。

别人能来,来的越多越热闹,那都是主家的面子,更何况眼前的熟人,还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是村里唯一一个闯出去,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大人物”。

刘老汉连连感激。

供销社的位置,是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在供销社大门旁,开了一家酒楼。

东家正是那徽商。

这徽商很聪明,看准了商机,一口气在北平新开了五家酒楼,全部在各处供销社的旁边。

供销社的客源多,虽然不都是目标客户,仍然让他的生意跟着红火了起来。

在这家只能算作中档层次的酒楼,二楼的雅座,有几名客人,其中一人靠着栏杆,望着街道上。

正好看到了刘老汉和熟人之间的招呼,依稀能听到他们在说什么,楼下人来人往。

不久后,刘老汉的身影也消失了。

靠着栏杆的那人,收回了视线,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默默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端起酒杯自饮了一口酒。

雅间。

几名客人在闲聊。

“有的人越来越富,有的人还是穷,没想到中华重工会做出补贴行为,也难为他们想得出来这种发放,令人惊讶啊。”

“能补贴多少?不过是无用功罢了。”

有人不置可否。

“虽然现在补贴不多,但是说明中华重工有这种思路,以那位的聪慧。”

说到这里,说话的人举起手晃了晃,大拇指伸向后方。

大家都知道他说的谁。

那人继续说到:“必然会有更多的举动,只怕谁也挡不住他了。”

“为什么要挡?”

李友直一脸的不满,“北平发展的这么好,多少百姓和军户受惠,而且社会风气也向好的一面转变,凭什么要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