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宁愿战死的少年(1 / 3)

“卖报喽。”

“新开张的社会报,上面有好多好看的故事,快来买哟,只有最后一份喽。”

街头上。

有名穿着满是补丁的少年郎,用着蹩脚的口音,挎着装满报纸的布袋子在酒楼门口喊道。

谁也不比谁傻,差别只有所处的环境不同。

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接受的信息不同,造就了认知和行为的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智商不会有区别。

卖报的孩子们,知道哪里的客户多。

来酒楼的客人多是有钱的,有钱就识字,识字就会有兴趣看报纸,他们又有钱。

所以每家酒楼外,都是卖报孩子们重要的地方。

“小孩。”

有名刚要进去酒楼的中年人招了招手,那少年郎连忙跑了过去,客气的问道:“先生,你要报纸吗?”

“有哪些报纸?”中年人随意的问了句。

以前他没有看报的习惯。

可自从看过

每期的报纸,普通老百姓可不会买,在他们眼里这是败家的行为,但是还有不少的人不这么认为。

报纸上涵盖了太多的信息,是不同阶层的认知。

“技术报,生活报,社会报都有。”

少年郎看来很熟练,很乖巧的说道:“社会报上有篇新闻,说有人只靠着向生活报投稿,每个月的稿费就有一二两银子呢,就靠向生活报投稿为生。”

“哦,三样报纸都来一份。”

中年人大方的说道。

少年郎很欣喜,连忙从布袋里整理出三份报纸,恭敬的双手捧给中年人。

“你不是本地人吧?”

中年人随口问道。

其实往二三十年前推,北平城中八成以上都是外来的。

“先生猜的真准。”少年郎被生活打磨的很会来事,主动说:“我家是山东那边的,去年家里遭了灾,我大带着我们逃荒来了北平。”

中年人很有耐心。

买了报纸后并没有急着进去酒楼,而是和眼前的少年郎拉起了家常。

“是兖州的吧。”

少年郎大奇,“先生如何知道?”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认得字吗?”

“在社学认识了几百个字,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认的自己的名字会算数已经够了,再读下去也不过浪费钱粮,不如早日为家里干活攒钱娶媳妇,我大就把我领走了。”

少年郎还很老实,把先生当年说的话一五一十的说了,虽然说到攒钱娶媳妇时,脸上有些不好意思。

“教你读书的先生还是负责的。”

中年人点点头认可道。

想要靠读书出头可不简单。

这少年郎虽然不笨,但本质些憨实,拼不过会读书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天赋的话,的确不如早点出来学干活。

“虽然科举一道无望,不过书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人总要明白些道理,否则岂不是白活一世。”

“朝廷大兴学业,并制定读书的法律,就是为了让你们不在浑浑噩噩,知道事物自然道理,否则不懂知识,与胡人有何异。”“

“先生教训的是。”少年郎低头应道。

中年人把卷好的报纸夹在腋下,随后又掏出额外的十几文钱赏钱。

少年郎感激的接过。

“朝廷下了旨救灾,并免了兖州三年税赋,为何还要逃荒呢?”

因为有赏钱,少年郎不急着去卖剩余的报纸。

中年人说的话,少年郎也喜欢听,所以没有离开,笑着说:“老家外面回去的人,都说北平遍地金钱,日子过得和神仙似的,说的人多了,许多人深信不疑,我大也跟着来了北平。”

“说的人多了,就深信不疑。”

下意识念了这句,中年人出神。

“想不到你有这个见识。”

“不敢当,小子也是听一位买报的客人说的,不过是拾人牙慧。”

中年人点点头,转身进去了酒楼。

“先生慢走。”

少年郎等中年人进去酒楼后,然后去下一处卖报纸,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靠着卖报纸原来能为生。

酒楼的雅间里不是别人,正是按察使司的张琏。

“我老早就看到了你出现在街头,怎么现在从上来。”最好的位置是靠栏杆的区域。

这里不但风景好,也适合说悄悄话。

“买了几份报纸。”

中年人把报纸放到桌面上。

“又多了个职业啊。”

“什么?”

“靠着写故事就能养活自己的职业。”

张琏不感兴趣,他急匆匆拉着中年人坐下,慎重的问道:“高兄,你可真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