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微妙的北平(1 / 3)

朱高炽去大宁,是去接宁王一家的。

“宁王叔既然没有出事,对我们而言是万幸之事,那么善后就很重要。”

晚上。

朱高炽向葛诚和金忠二人交代。

先生余逢辰已经被关了起来。

既为了避免此人阻碍自己,也不想此人像历史上一样自杀明志,太过打击北平现在的士气。

北平如今的气氛有些微妙,能少一事总归是好些的。

“东三所靠近家庙的一处宫殿已经腾了出来,会专门用来供宁王一家人居住。”

葛诚说道。

“除了限制自由,在饮食生活上要保障宁王叔一家,不能慢待他们,这些都需要留心。”

社会舆论非常的重要。

正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之策,让他的王叔自焚而亡,社会舆论逼得朱允炆要求前线军队勿伤朱棣。

可以说是朱允炆妇人之仁,但也可以看到舆论的厉害。

不顾社会舆论的上位者,那么社会风气必然下滑。

社会道德的滑坡。

是国家发展最大的危害。

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变成惨事,任何寻常事物都会变得让人无法直视。

正如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国家也如如此。

一个无法聚拢民心的国家,哪怕发展再富裕,也只会是一滩散沙,根本提升不了国力。

朱高炽带着朱高煦,先去了北平武官军事学堂。

学堂里的朱能,还有部分武官,以及大宁几十位武官,纷纷拜见了朱高炽。

北平武官军事学堂。

有三间教室,一间舆图室,一间武器展览室,一间会议室,一间报纸室。

因为建立的匆忙,是中华重工腾出来的场地。

还有许多设施正在修建中。

未来的规划,以后北平所有的军官都会再次集训,统一军官素质,让新军形成标准化。

跟后世连锁店培训一个道理。

不要求上限,要求下限。

无论是哪处的加盟店,口味都是一致的,这就是标准。

军队也是如此。

“有些人可能会想,是不是王府出于夺权的心思,所以把大家召集起来。”

“这种想法是很浅薄的。”

“在座的将领,多少是王府的亲信。”

“徐理不也是在么。”

朱高炽指了指其中一名军官。

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

掌控宁王护卫的这名将领,虽然不是燕山系将领出身,但却是北平系将领出身。

圈子大了,派系必然复杂。

燕山系是北平系,但是北平系不只是燕山系。

中层将领里,朱能是燕山系的代表人物,徐理则是北平系的代表人物。

高层将领。

北平都司陈亨属于燕山系,北平行都司房宽则属于北平系。

这些年里。

朱高炽通过获得大权,也逐渐认清了各人,以及各人的跟脚。

这是很重要的政治认知。

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那等于两眼一抹黑,摸不清楚方向。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安排。

可以形容为出阁太子和未出阁太子最大的实力区别。

“我等深信王府。”

“小王爷没必要解释。”

……

一些将领忠心耿耿的说道,仿佛从来没有胡思乱想过。

朱高炽暗中看了眼刘真。

刘真这个人。

除去还是不除去。

朱高炽最终选择了不除去。

一方面是爱惜此人的才能,此人的确是位勇将,如果就这么轻易的杀死了,于国颇为可惜。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拉拢人心。

杀刘真容易,可人心怎么办。

北平的确是燕山系和北平系将领为主,但是在大宁,开平,还有一半以上的非北平系将领。

军官是宝贵的人才。

经历过战火,靠着功绩走上来的军官,更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只有拉拢了这些人才,朱高炽的实力才能有扩大的根基。

相比较普通人。

这些军官只需要经过培训,他们指挥新军的能力,总体上要远远超过普通人。

是朱高炽构建六万职业兵,十四万后备军,用来打败朝廷军的底气。

那么刘真此人就杀不得。

因为此人早已向王府低头,名气又大,杀了他,那些非北平系的将领如何想。

“刘真,徐理。”

朱高炽点了几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