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北平全体大会(1 / 3)

天子。

兵强马壮者居之。

不但颜钝无法接受,朱高炽也是无法接受的。

无论是古代教育,还是后世的教育,都是无法接受这种观点的。

任何真正成熟的,经过完善教育的人,具备了人的属性的人,都不会追求这种。

在人们的心中。

因为认为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正确,才会支持朱高炽。

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不是朱高炽兵强马壮就支持他。

在明初造反。

人们无法接受,除非引导的是更好的文明,而不是个人的野心。

在清初造反。

人们反而接受,因为清初是奴隶社会,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

只有搞清楚事实的本质,才能明白问题在哪里,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儿子能接管北平军权,是因为儿子为军户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并且为他们打造了看得见的希望,所以军户支持儿子。”

“同样的道理,儿子对于北平全体政治大会的顺利召开,也是有信心的。”

当着徐氏的面,朱高炽坚定的说道。

大名府。

府学。

各地的州学,县学的学子们,教谕,博士们聚在了大名府府学学校。

后世人们的印象,古代读书人只学八股文。

这只是清朝的现象,而不是古代的风气。

就像拍马屁、歌颂君主伟岸圣明之官场风气,在清朝达到了顶点。

这要是在明朝,是会被天下读书人鄙视嘲笑的。

明朝。

各级学校所学内容,要学习律令、经史、礼仪、射法演习和比赛、数学以算数九章为主等。

各科每个月都要考核,免费读书,但如果考试不合格,就需要追缴学费。

几百名学生和先生席地而坐。

“《尧典》开头说:‘日若稽古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考查古代历史,帝尧名叫放勋。”

“他治理天下严谨节用,谋虑通达,文雅温和,诚信尽职,推贤礼让,光辉普照四方,达于天上地下。”

一名北平中华重工工人子弟学校的先生,在场地的中心,众人的视线下,畅畅而谈。

“他能够明明德,使族人亲密团结;”

“族人亲密和睦后,明辨百官的优劣;”

“百官德行提升、各尽其责后,协调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友善和睦起来了。”

那名先生话锋一转。

“北平这些年的社会道德风气,本人可以肯定的说,比以往社会风气大为提高。”

“许多地区夜不闭户,拾金不昧,更有人们团结一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正合圣人言的盛世之风,也合当朝倡导之民间互助之风。”

“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一名教谕站了起来,指着学校先生大声说道。

“小王爷何尝杀害无辜?”

“高勉,叶希贤算不算无辜?”

“不算。”

“高勉死于敌人之手,叶希贤苛待军士,都不算无辜。”

“那大宁之事呢,此番军队闯入大名府呢,那些流血死亡的人,算不算无辜?”

“谋全局谋万世,这些人并不是有意牺牲。”

北平学校的先生,当然也熟读圣人之道,不会钻进别人话语里的陷阱,率先指了出来。

大家所学都是同样的招数,只能乱打。

“如何不是无辜之人?难道他们不是妇孺的儿子,妇人的夫君,儿子的父亲?”

在古人儒家的社会逻辑中。

没有牺牲个人利益成全天下之说。

相反。

古人认为真正的圣道,全天下和个人利益是不冲突的。

如果为了全天下而伤害个人利益,仁者不为也。

为了谋全局谋万世,而故意牺牲无辜,明知道无辜还要加害,那就不允许,那是大罪恶。

无论多么崇高伟岸的理由,都不能杀无辜,这是政治底线也是人道底线。

这个底线突破了,“天下”和“无辜”都悲剧。

天下不可能靠杀无辜而得救,邪恶手段达不成善良的目的和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现代社会的学者们,会钻研中国古代儒道的根本原因。

在现代西方的社会中,可以看到很多东方古代先贤提倡的社会运行逻辑。

这与西方古代传统说的只要目标是正义的,那么任何手段就是正义的宗教思想大为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