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打工好,打工妙(1 / 3)

全天下最繁华的是大明。

全大明最繁华的是运河流域。

在运河上,光漕船就有一万多艘,其余的民船,商船,货船更是不可海量。

靠运河为生的人,以及运河两岸,还有沿河的县城,养活了不知多少人。

在江西进入应天府的河段,两旁有许多的食铺,茶铺。

这里的东西又便宜量又大,吸引了很多苦力在这里吃饭,一行三十余人浩浩荡荡走了进来。

多数人穿着满是补丁的衣裳,领头的是个中年人,穿的不算奢华,但也不算旧,像个体面人。

“吃饭!”

领头的人大声的说道,并且一连点了好些饭菜,伙食比在场苦力们吃的要好不少。

食铺的老板连忙上前招呼,“客官要等一等,桌子不够,先安排两桌,其余的等别的客人吃完就有了桌子。”

领头的手一挥:“没必要这么麻烦,把菜全部上到桌子上,我们站着吃,吃完了还要赶路呢。”

“好叻。”

老板高兴的笑道,今天又是好生意的一天。

不只是这处的食铺,一伙一伙的人从江西出来,领头的各个大方的很。

“啧啧。”

“北平来的人就是大方啊。”

“我要不是一家老小离不开,我也跟着去啊。”

周围的人感叹道。

“江西是宝地啊,气候虽好,但是多山多丘陵,江西有九百多万人口,多么的拥挤,跟着我们去北平进入工厂工作,要不了几年房子有了,婆娘也有了,家不也就有了。”

领头的人大声的说道。

什么时候也不忘记宣传,他们都是各个商行负责来南方招人的管事们。

那些人口多,田地少的地区,都是他们主要的目标。

吃完了饭,坐上了民船,一路千里去往北平,因为这个现象很红火,导致运河上的人们笑称为打工人。

“打工好,打工妙。”

“穿新衣,看大戏。”

“买楼房,娶婆娘。”

“金不换,银不换。”

“神仙来了也不换。”

“哈哈哈。”

运河上的段子层出不穷,逗乐不少的来来往往的行人们,经过这些世面人儿,又带去了全天下。

“东里兄,我观这北平无所不用其极,竟然编了这些段子来哄骗百姓,实在是可恶至极。”

隔壁的桌子上,一名地方乡绅恨恨道,他的对面坐着位三十出头的读书人。

读书人微笑不语,看上去很稳重。

“难道东里兄不认可?”乡绅不爽的说道。

眼前的读书人,原本是江西人士,自小困苦,但是勤奋好学,长大后颇有名声,靠着教学的收入,游学四方。

乡绅知道此人的名气,本打算请他到家教授家中子弟读书。

类似这样的读书人很多。

贫困不可怕。

只要勤奋好学,有真材实料就能出头。

上升渠道很通畅。

先民的社会。

至少在没有人口大爆炸的时候,唐朝科举兴起,靠着中华文明的丰盛,纸张的普及,底层向上的通道就打通了。

“谎言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读书人仿佛没有看到乡绅的不高兴。

“这些年来,如此言论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广,能带通这许多的人自发前往,可见以前去北平的人,往家里的书信都有证明。”

“岂能是真的?”乡绅对眼前读书人的印象大改,认为眼前的人只是虚有其名,读书读傻了。

乡绅嘲笑道:“几年就能买什么楼房,还能娶上婆娘,就算有这样的伙计,又如何满足这许多人。”

“是啊。”读书人困惑道。

读书人很通透。

知道对方打消了主意,他自己也没有兴趣,趁着扫兴的话没有说出来,他先告辞了。

整理好自己的包袱,算了算身上的盘缠,倒也足够他去一趟北平。

说走就走。

读书人打听到了去北平的运船,和乘客们坐在民船上,犹如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随波逐流而上。

北平。

竹盔帽,白色褂,黑色工整外套,黑色工整单裤,黑布鞋。

外套上面左右两边各一个口袋,下面左右两边各一个口袋,黑色单裤左右各一个口袋。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盘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盘扣、后片不破缝。

工人们看上去既精神,又便于动作。

当读书人抵达北平,看到最多的就是穿这类衣服的人,黑压压的一片似的。

“传闻不虚啊。”读书人喃喃道。

北平富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