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朱元璋的妥协(1 / 3)

“你是谁?”

“他是解缙。”

有人认出了解缙。

这位鼎鼎大名的江西解元,罢官归乡的名士。

虽然不在江湖,但江湖仍然传说。

“传统之道已经走到尽头,新大道在北平呀。”解缙感叹,毫不在意别人的怒视。

“住口。”

“乱道。”

有人大声斥责。

“多少人种地都不嫌多,你这个迂腐,如何见利而忘义,不懂重农之道。”

解缙没有解释。

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都不一样,岂是道理可以讲通的。

正如朝鲜认为他们最伟大,你去讲道理,说他们并不伟大,这个道理岂能是说通的。

正如有人认为国外一切都是美好的,你跟他说并不是,也有不少的缺点,并且一一指出,对方不但无法接受只会大怒。

正如他可以讲自由,但是你没有反驳他的自由。

古人很早就明白。

道理只有属于一个立场下,双方才能讲通的,立场不同,没必要废话。

一定要说服不同立场的人,只有靠拳头一途,打的他顺服,然后来跟他讲道理。

正如美国的道理,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连年的对外战争打出来的,打出来的实力,让许多人无法反对。

解缙就是聪明人,看到应天府风气不对,急忙的溜走了。

人家的地盘,又跟人家不同的立场,还当众反驳了出来,不走等着挨打不成。

聪明人很多。

姚广孝看了眼这位去北平的人,露出高深的笑容,默默的交了饭钱离开酒楼。

在他身后,老远的跟着几名汉子。

“你们跟了贫僧一路,辛苦了。”

在人烟稀少处,姚广孝主动回头笑道。

放在以往,他早就开始想办法开溜,可今非昔比,如今他有了金身。

圣人有易储的心思。

锦衣卫谁敢动他?

“在下纪纲,初入锦衣卫,我们大挡想见你。”

其中一名汉子客气的开口。

姚广孝平静的跟着他们离开。

他是带着燕世子的条件来的,不能走官道,只有锦衣卫一途,原来的敌手成为了助力。

很快。

朱高炽的条件,由李道信送到了朱元璋处。

“好大的胃口。”

朱元璋不可思议。

朱棣内心暗喜。

“回圣人,那和尚。”李道信瞅了眼朱棣,小声道:“那和尚来自北平,是燕王的亲信,因此我们与他留下了联络方式。”

朱元璋不置可否。

他在乎的不是这个,而是朱高炽的条件,也看出了对方的担忧。

其实朱元璋又如何不知呢。

调走郭英,更换禁军将领,都是为了帮朱棣铺路,但是皇太孙一系的文武官员绑定太深了。

这个遗留自太子一系的势力,朱元璋知道有多根深蒂固,因为就是他当年为太子打造的。

等着自己死后,大明波澜不惊的渡过皇权接替。

“原本是想着杀一批人,给你一个清白的朝廷,看来大孙子另有想法呀。”

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内心反而有些欣慰。

杀人。

是下策。

已经没人可以杀了,再杀下去,杀的就是中青阶梯的官员,朝廷的元气就真的大伤特伤。

后来朱棣登基,同样没有大开杀戒。

保留了中青阶梯官员力量,靠着这批成长起来的朝廷中坚,为永乐盛世提供了助力。

反倒是如今的朱元璋如果大开杀戒。

那么未来朱棣面对的就是初入官场的初哥们。

一个军队没有老兵老将,是很危险的,朝廷同样是如此,天下道理大同。

“父皇,儿臣处理奏疏这段时间,深感朝廷离不开官员,更离不开好的官员,但是儿臣没有信心。”

朱棣直言相告。

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官员,或者换个称呼,公员。

良好的公员阶层,带来的就是国家向上。

败坏的公员阶层,带来的就是任何好意的法令,都会变成坏的法令。

朱元璋想了想,竟然真的接受了朱高炽的条件。

他也不想再大开杀戒。

“原本咱的想法是封你成为太子,封他为皇太孙,咱再杀一批人,干干净净。”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有些失神。

他想到了那时候。

自己狠狠的用手去除树枝,满手鲜血的告诉他,什么叫给他一个干干净净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