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二十万人的大场(1 / 3)

北平新军在山东炮轰自家城池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齐王一家被押去了北平。

“齐王叔真想不开呀。”

周世子感叹道,然后丢之脑后。

来到了北平,他见过了朱高炽,然后就去了北平大剧院。

北平大剧院已经不是原来的剧院。

西方学者鼓吹西方古代,西方公元前最大的露天型建筑。

说可以容纳六万人,最后扩建为可以容纳二十六万人的马克西穆斯竞技场。

还有因为使用西方古代各种优秀的扩音技术,在最前面的人掉下一枚铜钱,最后面的人都可以听见等等。

中国的技术,在古代当然不比西方差,何况已经临近十五世纪,如何比不过西方公元前的技术。

北平大剧院作为总部,不光是一家普通的剧院,更是文工司的办公所在地。

文工司,负责新文化的传播,主导歌,舞,戏,乐器等各方面的管理和推动工作。

文工司成立后,规划修建一座巨型的综合大场,获得了朱高炽的通过。

这个综合大场也将是北平的标志性建筑。

一座容纳二十万人的综合大场。

中央场地上,掉下一文钱的声音,在全场安静下,可以传到最后的座位都能听到。

八方观众席从高到低,周围用钢筋水泥建造的巨大墙壁。

数米厚度的墙壁,有一个又一个的半封闭大孔,成为包间的模式提供给观众。

在墙壁一半的高度,开始修建一排排延伸下去的地基,人们可以坐在台阶上。

每二十排会有一个五米宽的平台,平台上面有短护栏。

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中央广场,修建了许多条的通道,保证人们的行动,属于露天建筑。

修建了三年,主体建筑已经完工,但是很多细节还没有完成。

细节上的建造,并不比主体建筑建造的要快。

这项工程总计划是十年,不过目前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将是蹴鞠赛,竹球赛,大型歌舞表演等活动的场地。

歌剧院,舞剧院,戏剧院。

北平一座又一座的剧院兴起。

一个月后的中秋盛典,将会在北平综合大场进行,到时候会有十万以上的观众。

整个文工司都不敢马虎,所有的管事们忙碌了起来。

这么大型的演出活动,周世子惊为天人,更是舍不得离开北平,连家都忘记了。

几百名乐师,编剧,舞剧,道具等工作人员,专门在此地上班,商讨各种方案,以及排出各种活动,各个剧院都在为中秋盛典排练节目。

中秋盛典。

在北平已经传遍了。

需要买票的。

普通座位需要一分二厘钱,特制座位需要两分钱,包间需要一角五分钱,特制包间需要一块钱,豪华包间需要十块钱。

光一千个豪华包间,和五千个特制包间,就可以卖出一万五千元。

反倒是十九万多个的面向普通百姓的,包括一大家子定普通包间更为划算,也才四千元。

整场活动的收益,高达近两万元。

这可是两万元。

十场活动下来就是二十万元。

一百场活动下来就是两百万元。

当然。

前提是老百姓们手里有钱,并且愿意拿出来消费。

北平综合大场为了中秋盛典,成立了总编团,周世子临时担任了总编团负责人之一。

不过他编的不是新文风的类型,而是华夏传统舞曲,结合当下北平风气的一种新尝试。

“如果都像周王父子一样,哪里有许多麻烦事。”朱高炽听到周世子的消息,忍不住感叹。

房宽听到朱高炽的感叹,跟着露出笑容。

接管各地军权可不是顺风顺水的。

山东齐王之事。

各地县衙,有许多明面上不抗拒,实际上不搭理,应天府那边的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干。

“宋将军可安置妥当?”

“宋将军希望能去应天府。”

陕西行都司地方形势很复杂,能顺利的保持陕西行都司地方的平稳过渡,宋晟痛快的交权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朱高炽并不打算排斥北平系以外的将领,更不可能这么做,岂不是自绝天下。

宋晟的威望和能力,以及对于大明的功劳和忠心,朱高炽并不愿亏待他。

亏待了宋晟,会寒了很多人的心。

“告诉宋老将军,请他在北平休整一段时间,好好看看北平再做决定不迟。”

八月十六日。

各地军权交接完毕后,北平军方大议启动。

郭铭,金忠,葛诚,房宽,陈亨,宋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