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心太软的大孙子(1 / 3)

“方孝孺?”

“他来京城了?”

朱元璋皱起眉头。

“根据燕世子的密信,方孝孺派去的人在各地串联,加上京城最近对舆论的扭转颇有些成效。”

李道信一五一十的说道。

“世子怎么做的?”

朱棣追问。

“世子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开革了部分卫所武官,并且在追查方孝孺派去的人。”

“这是京城最近出现的一些舆论,其中有关于北平改革的事项,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李道信呈交上一份公文。

锦衣卫收集的市井上的风吹草动。

太监接过呈送给朱棣,朱棣当着朱元璋的面念起来。

“北平的改革,逼迫大户交出土地,逼迫军户将领沦为普通军户,军户们种地的粮食,虽然扩大到了一百亩地,但是粮食全部被北平低价收购,并无法盈利。”

“要种更多的土地,却还是原来但是收入,北平如今民生凋零,人人怨声载道。”

朱棣念不下去了。

“胡说八道呀,百姓加入了工厂,军户日子越过越好,哪里有什么民怨。”

“哼哼。”

朱元璋冷哼两声,“大户也是民,这些舆论是说给大户们和卫所军官们听的。”

“谎话很容易被揭穿,但是真话里混合着假话,那人们就容易深信不疑了。”

“而且各地的大户和卫所军官,谁看到了会不怕呢,谁又不会反对呢。”

“父皇,这件事必须要出手。”

“如何出手?”

朱元璋反问:“当初咱要杀个干净,你儿子却不来应天府,让咱的计划进行不下去。”

“还有,你儿子的脚步太大了,哪里有这么改革的,得罪天下人。”

朱元璋有些不满了。

他倒不是对朱高炽的社会资源分配不满,而是认为朱高炽有些太过想当然。

自古以来,对大户最狠的皇帝,朱元璋必定属于其中的一批,他虽然不懂社会资源分配的全套理论,但也有这方面的认知。

把南方大户打破后分散迁移去北方,也算是一种分配模式。

“炽儿的确是得罪人太多了。”

“呵。”

朱元璋忍不住笑了。

“得罪人算什么,咱这辈子得罪的人还少么,官员,勋贵,地主,读书人,哪个阶层咱没有的罪过。”

朱棣和李道信不懂了。

他们不明白朱元璋对朱高炽不满在哪里。

“你儿子心太软。”

“他想要把利益多分给军民,势必要得罪大户们,却又不愿意大开杀戒。”

朱元璋感叹,“这么大的变革,得杀多少人才能顺利的施行下去,心软不敢杀人如何能成。”

朱棣无语。

这像什么话。

之前说老大狠的是父皇,如今说老大心太软的也是父皇。

“炽儿很早就有布局,想必他是有通盘计划的。”

听到朱棣的话,朱元璋摇了摇头。

朱元璋鄙视道,“咱刚开始了解他的计划,还有什么工业发展理论,社会分配理论,咱是惊为天人的,还以为咱老朱家出了个大能人。”

“咱想啊,能想出如此雄韬伟略的人,心胸该有多大,再有前番的闪电战种种,说内心话,咱当初是佩服的无以复加。”

朱元璋一句句夸赞朱高炽的好话,朱棣忍不住面露得意。

有人说自己父凭子贵。

父凭子贵又如何,有本事也生出个这么厉害的儿子呀。

朱元璋鄙视了眼朱棣。

朱元璋喜欢说教。

他喜欢向见到的所有人说教。

这证明了他的傲慢。

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在他的心中,天下人没有人是他的对手,直到出现了个朱高炽,差点甘拜下风。

“他不愿意来应天府,除了怕死的过分,我看他还怕麻烦。”

“父皇这话何意?”

朱元璋没有搭理朱棣,直接看向李道信,吩咐道:“去告诉他,让他来应天府。”

“他来应天府按照他的心意来发展,杀人的事,咱帮他做,帮他杀个干干净净,别扭扭捏捏的,没有点魄力。”

李道信没能理解,但是领命而去。

朱元璋回头教导朱棣:“在社会分配资源的改革上,他小子想要皆大欢喜,天下哪里有如此美事。”

……

旅顺码头。

扩建的工地,比现有的码头都要大,新工地上,搭建了各色的吊机,以及未来码头使用的吊机。

铺设码头使用的各条专用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