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方孝孺的视死如归(1 / 3)

朱元璋痛快了,朱棣松了口气,大手一挥,直接调拨了三百万石物资去北平。

朱高炽在信中说,大明的工业建设摊子太大,不应该由中华重工独立承担。

之前朱棣顾忌朱元璋的态度,没有轻易的做出决定,如今趁着朱元璋高兴,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上海县也划出了一块区域,由中华重工承建。

以朱元璋名义发出去的圣旨,立马遭到了朝廷的反对。

朝廷的官员只是不想生事,不代表他们傻,更不是不知道海贸的利益。

上海是什么地方?

长江的入海口,黄海与东海的交汇处。

黄海与东海的水文不同,导致两边海船的船只不一样,运输模式也不一样。

而只有上海这个地区。

可谓是占尽了地利,任何地方都不如上海的优势。

黄海的海船,东海的海船,与长江内陆的船只,终点都是在上海,更不用说上海所在的江淮经济圈。

“此事必然要反对。”

“别看北平的铁道队伍在应天府的建设开支大,可只要把上海的经商权划分给中华重工,多大的开支都弥补上了。”

应天府呆不住,许多人来到了浙江府。

浙江府成为了为皇太孙摇旗呐喊的聚集地,许多的官员和乡绅来此地。

方孝孺不敢久留应天府,早已经在浙江府搭台子。

他比黄子澄的政治态度立场缓和些,不像黄子澄太强势了,排挤了许多本该是皇太孙派系的官员。

因为方孝孺的出面,像兵部尚书茹瑺已经灰心丧气,身上皇太孙标签越来越淡的官员,又被他拉了回来。

“中华重工竟然骑到了官府头上,到底谁才是父母官。”

上海县的知县,也来到浙江府诉苦。

原来。

上海县的中华重工上海码头集团。

此处专门被朱高炽要来的地区,是整个东方最具备地理优势的地方。

三艘金州的蒸汽轮船抵达上海,带来了大量的物资,是中华重工上海码头采购的建筑材料。

而江淮地区的商人们,早已准备了各项的商品,成为

上海的商业码头虽然还在扩建中,但是上海的商业气氛已经高涨了起来。

越来越多的商行,向中华重工上海码头集团购买仓库使用权,以及申请船只运输。

北平工程部总部,提前规划,在上海码头外开始修建新城区。

新城区刚刚动工,大量的商人们就已经抢着购买。

聪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不缺的。

大商人们谁不知道上海未来的前景呢,这里的房子买了是不会亏得,更何况根据北平的工业报告,上海将会成为东方最大的综合贸易集散地。

在北平的商行,只要是有钱的,都会找门路向工程部建造的新城区抢购。

更不提本地的大盐商们,挥舞着白的现银,一口气就要包下一大片。

“上海县的土地,禁止私下交易,地方官府无权售卖上海县的土地。”中华重工的管事强硬的说道。

当地县衙的官员,无法接受中华重工的态度。

“什么时候,普通百姓可以骑到官员头上,对着官员发号施令。”官员骂道。

庞然大物的中华重工,习惯了地方官府配合他们发展工业的做派,双方的官司越闹越大。

随着北平模式的扩张,这些纷争也越来越多了。

但是让官员们无可奈何的是圣人。

在上海县地方县衙与中华重工的争斗中,以朱元璋的名义,实际处理事务的朱棣,当然偏袒中华重工。

“我不知道北平的同僚是如何能接受大工厂,小官府的说法的,反正我接受不了,宁愿不当这个官,也不受这个气。”

上海县知县骂道。

“县衙还对抗不了一家商行?”有读书人不可思议的问道。

“你们不知道啊,哪里是普通的商行,有自己的保卫队,人数和军备都比县衙的差役要强。”

“他们敢对差役动手?”

“有什么不敢的。”

一道道的消息,在浙江府汇聚,人们想着办法应对,但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法子。

方孝孺又一次悄悄进了京城。

在兵部尚书的府上,方孝孺对茹瑺说道:“我们要有自己的军队,效忠皇太孙的。”

茹瑺怔怔的看着方孝孺,脑海一片空白。

“送客。”

反应过来的茹瑺,当即决然的说道。

“茹公。”

方孝孺拉着茹瑺的袖子。

方孝孺诚恳的说道:“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琢磨为何轮到如此的地步。”

“后来我才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