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天下的希望求月票)(1 / 3)

山西。

太原。

布政司衙门。

驿站整编,不再提供其余服务,而是成为书信往来的系统,包括民间的邮递。

目前除了北平地区,其余行省的盈余属于亏本状态,由当地布政司调拨资金。

“今年的驿站需要调拨四万八千余元,以往哪里有如此的支出。”布政司的官员抱怨道。

布政使王允的公案前,满是山西当地的公文,都需要他审理。

汉朝有个王允。

洪武朝也有个王允。

虽然朝代不一样,但是两人同样身居高位,前者在朝廷,后者在地方。

与汉朝的王允不同,山西布政司布政司王允是普通门户出身,靠着读书的才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三十来岁就成为一地的布政使,离不开他的努力和才能,但更缺不了运气。

洪武二十六年,给了大量在六部观政的国子监生机会,许多地方高官都是这批人迅速提拔起来的。

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朱元璋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手段,把本是培养阶段的储备官员,提前提高到了本不该是他们的位置。

也让国子监在六部观政的储备人才挥之一空。

如果说洪武二十六年,还可以使用拔苗助长的手段,那么如今洪武三十一年,朝廷中枢在储备人才方面并没有恢复。

这是很危险的。

同样的道理。

因为朱棣造反的成功,大量北平系中低级武官急速的占据了高位,也让最初朱棣放权这些勋臣单独率领大军北征,结果大败而归,死了好些北平系将领。

也是促成朱棣亲征的原因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道理是不会变的。

王允读书有才能,不代表在政务上也能遂心应手,但是至少有个兜底。

靠着科举走上来的官员,在社会秩序没有崩溃的环境中,至少不会出大篓子。

四年的主政经验,王允已经有了不少的心德。

听到下面官员的抱怨,王允笑了笑,并没有太过理会。

见到上官不认可,下面的官员解释道:“以前征徭役,由地方百姓承担驿站,不但能维持公文的传递,还能接待各地官员差役的公干,如今一切都需要官府自费。”

“四万八千余元,多少的民脂民膏啊。”

听到官员的抱怨,王允这才说道:“但是驿站的改革,同样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去年,大量的官员轮番去北平,不但见到北平的变化,也培训了北平模式。

王允比普通官员知道的更多,笑道:“民间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是生产效率,也是经济的提升,能为地方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样是地方官府税收的保障。”

布政使的解惑,让官员有些恍然。

“去年下半年山西的税收,比上半年高了整整三成,工商业的税收,已经有追赶农税的势头。”

王允叹道:“山西是北平行省以外,最早推动工业化地区的行省,本藩台相信,要不了几年,山西也能像北平一样免除农税。”

提起免农税,公房里的几名来汇报的官员露出不可置否的神情。

北平免农税到底是个什么模式,他们这些人已经深知详细。

北平的粮票使用已经普及化,而北平的粮点更是改革完成的最早,对于民间私下贸易粮食的行为严厉打击,打击规模比其余各行省落实的更坚定。

什么免农税。

不过是左手换右手而已。

“诸公。”

突然。

一名官员手里拿着北平的公文闯了进来,一脸的惊慌,大声的说道:“小王爷已经当众讲话,确认了要南下京城。”

“什么。”

“嘶。”

…….

众人惊的说不出来,王允急忙上前,亲自接过地方手里的公文,仔细的翻阅。

南下京城。

怎么个南下法。

是打过去,还是其余的方式。

众人都忍不住的围了过来,想要看个究竟。

但是他们失望了。

公文里只简短的透漏了句小王爷的话,更详细的文字并没有,只要求各地落实北平布政司发出的条文。

“皇太孙要被废了吗。”

“储君无错,岂能说废就废。”

众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不少人沾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的光,那么皇太孙被废,在这场洗牌过程中,还有几人能保住前程呢。

“恐怕朝廷要乱了。”

王允忍不住摇头,一脸的担忧。

“历来换太子,少不了血光之灾,而我朝只怕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