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皇太孙的人格魅力(1 / 3)

京城。

文华殿。

朱高炽在读书。

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奏疏。

朱元璋批复的奏疏,朱标批复的奏疏,朱棣这两年批复的奏疏,最让朱高炽啧啧称奇的是朱标的奏疏。

洪武十年。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朱标监国了。

这是历朝历代都稀罕的事情。

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这么培养和放权给太子,朱元璋可谓是独一份。

朱标监国的时间长达整整十五年。

这是什么意义?

满堂文武都是朱标的臣。

清朝康熙晚年。

因为八儿子在朝堂有好名声,不但臭骂了一通,还废了他的继承皇位的资格。

两种做法,谁的心胸宽广一目了然。

在教育儿子和培养儿子方面,朱元璋绝对不是康熙可以比的。

对于做的好的儿子,朱元璋就夸奖,对于做的不好的儿子,朱元璋就会批评和惩罚,并且从来不掩饰向天下隐瞒,记载入实录中。

而康熙那么多的儿子。

却没有记载过有在民间不好的事,可能康熙的儿子都是爱民如子的吧。

朱高炽已经读了十几年的书。

更处在过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

不是这个时代,这些书没有作用,而是朱高炽有更好的东西。

看奏疏又不同了。

可以通过这些批复的奏疏,朱高炽能看清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个人不同的做事方法。

朱元璋细,朱标全,朱棣慎。

朱元璋处理的奏疏,回复经常为长篇大论,把道理掰碎了,恨不得直接灌入到官员的脑袋中。

同时。

经过看这些奏疏,朱高炽对于朝廷的运作和构架,以及朝廷与地方的往来,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文华殿很安静。

没有人打扰皇太孙。

抱着一本书的官员,在文华殿外问道,“皇太孙可好?”

“皇太孙在用心读书。”

那名官员点点头,然后走了进去。

“皇太孙殿下。”

“黄先生。”

朱高炽抬起头看清楚来人,连忙让人赐座。

来人是黄淮。

未来永乐朝的内阁首辅,如今是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今日看来是黄淮在文华殿值班。

黄淮很平静。

不久。

文华殿重归安静,黄淮看书,朱高炽看奏疏,倒是互不打扰。

反倒是朱高炽坐不住,好奇的问道。

“别的先生都喜欢向我教导道理,唯独黄先生不同,我不问,黄先生就不说话。”

黄淮面不改色。

仍然一脸的平静,仿佛不在意。

“臣才能不足以教导皇太孙殿下。”

朱高炽有些怀疑,不禁问道:“难道黄先生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虽然朱允炆去了广东,不代表人们就能转变心意。

离职的官员不少,留下了的官员,想必也有很多人内心对他是不快的。

不过朱高炽有些好奇。

此人未来是朱棣的内阁首辅,按道理并不是排斥的人。

黄淮终于露出了笑容。

“皇太孙殿下误会了。”

“皇太孙之才,臣佩服万分,岂有不满之理,实在是臣了解过北平模式,不知如何教皇太孙殿下。”

“臣的才能万万不及,因此不敢贸然教导皇太孙殿下。”

黄淮的态度,朱高炽惊讶起来。

这还是他南下京城以来,

“你觉得我的改革是对的?”

“是的。”

“哈哈哈。”朱高炽开心的笑了起来。

他要在大明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

代价太大了,他的实力和局势,乃至于时代的局限性也不足够,更没有相匹配的组织和人才,真正能做的就是拉拢更多的人。

黄淮能支持他,就是好的开端。

“像黄先生一样认可北平模式的官员,在京城多不多?”

黄淮摇了摇头。

给了朱高炽一个失望的答案。

“皇太孙殿下的改革,虽然以利拉拢了不少的人,但是也损伤了太多人的利益。”

“北平的卫所将领,失去了世袭的利益,北平的官员,失去了不少权利,北平的读书人更失去了优待,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人心难变,根据北平模式,我觉得南方可以称之为耕读模式,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