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京城太贵(1 / 3)

不知不觉。

七年了。

文华殿,朱高炽想到。

时间过得真快。

原主活了四十八岁,而今年自己已经二十一岁了,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寿命。

朱高炽无法确定。

这种事谁能知道呢。

文华殿的太监们,跟在朱高炽的身后。

原来的太监被调走了,从别处的宫殿换来一批新的太监。

这位皇太孙殿下没有什么脾气,无论是对宫女还是小黄门,皇太孙殿下都很和气。

明明是位很好的人,可外面却有不少关于皇太孙殿下冷血的舆论,太监们有些不服气。

在这个时代。

他们的思想如此。

“母妃她们到了哪里了?”

朱高炽问道。

“应该已经快到应天府了。”有太监上前回答。

朱棣成为了太子,入住了武英殿。

徐氏还有朱高炽的未出阁的妹妹,以及他的妻儿也要来到京城,不过朱高煦和朱高燧还是留在了北方。

一个留在北平,一个留在山东。

至于其他的藩王,已经有官员上疏,理应让各藩王归国,被朱棣压了下去。

但到底未来如何,朱高炽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因为这里是京城。

皇帝是朱元璋,哪怕他仿佛已经放权了,看起来不再关心国事。

“皇太孙殿下。”

武英殿的太监找了过来,笑着告诉朱高炽,朱棣找他。

不久。

朱高炽到了武英殿。

“父王。”

“听说你要在京城推动新戏新歌运动啊。”

朱棣笑呵呵的问道。

朱高炽看着高兴的朱棣,心里委实羡慕。

朱高炽担心朱元璋性格古怪,唯独朱棣,仿佛真不在意似的,倒是过得惬意的很。

不过正是因为有朱棣,朱高炽才心里安定了不少。

朱元璋拉拢人心的本事天下

那么朱棣继承了不少。

否则靖难之役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朱棣卖命,那时候的朱棣,可没什么优势。

能打赢才是奇迹。

所以朱棣拉拢人心的手腕,的确从朱元璋身上遗传了不少。

朝廷储君之变,却能有大体上的安稳,朱棣的表象,想必朱元璋还是非常认可的。

这也是朱高炽尝试在京城推动自己计划的底气。

“皇太孙殿下。”

新的兵部尚书金忠也在,正拱手行礼。

朱高炽回了礼。

最先得到好处的,金忠是最亮眼的之一。

从白丁到长史府长史已经是让人啧啧称奇的事,又一跃成为大明六部的兵部尚书,中枢的大佬。

放在后世。

犹如普通民工用不到十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央长老。

谁敢想?

但的确发生了。

不过是提前了几年而已。

“这有用?”

朱棣好奇的问道。

北平的工业化社会推动,是朱棣支持,并自始至终看在眼里。

北平和内地不同啊。

朱棣有清楚的认知,他本就是应天府长大,然后去的北平。

北平多数的百姓也是如此。

从各地迁移过去的,乃至整个北方,都是由南方输送人口和物资,洪武一朝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为北方恢复了元气。

“有用。”

朱高炽笑道。

“恐怕人心难变。”朱棣有些怀疑。

“儿子也没指望改变所有人。”

朱高炽解释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没有哪一方更重要,而是相辅相成的。”

朱高炽是这么认为的。

同样。

这也是伟人认为的。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如此的思想高度,只有了解世界的人,才能被伟人高深的远光所震撼。

富裕了。

谁愿意去拼搏?

唐朝的人过得太富裕了,他们是万国来朝,中华真正的太平盛世,内无忧患外无强敌。

人们不愿意去拼搏,所以养了大量的外族兵。

宋朝除了打压武将,民间同样富裕,人们把当兵当做丢人的事,因为当兵的待遇的确很差。

那么放在后世。

法国够文明了吧。

但是人们不愿意奋斗了,所以只能养黑人,黑人从事各项工作,从文化到军队,都需要黑人来支撑。

而早在五六十年代,伟人就已经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