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新时代的力量(1 / 3)

淳化关新城区,中华重工体系在京城周边组织修建的

“小赵先生,歇口气吧。”

七妹看着忙前忙后的赵锐,见这孩子满头大汗,想起好友赵氏的交代,忍不住笑道。

赵锐已经毕业两年了,在北平大剧院也工作了两年。

从一开始就崭露头角,如今是北平大剧院最年轻的管事,主动报名支援南方大发展人才调动计划。

“不累,七姨管好你自己,等会你要上台。”

赵锐叮嘱道,然后犹如小跑一样的行走速度,去别处检查。

每次的演出活动,赵锐都会全力以赴。

虽然毕业了,但是他和同学们还有不少的交流,常常聚在一起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说法。

文明建设的道路极其重要,是让更多的人们加入的重要战略。

越多的人接受北平模式,那么北平模式就能稳固如山。

他的同学说,他们读书人有责任倡导社会风气,读书明智,就是为了建设新大明。

否则他们在学校读书干什么呢,岂不是荒废了年华。

赵锐又想到了大哥。

大哥来信说他被提拔为了哨官,嘱托赵锐好好工作,用心负责,不要辜负了大好年华。

所以赵锐干劲十足。

他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看着年轻人离去的背影,七妹心里感到了敬佩。

这些从学校出来的孩子,别的不说,对于建设大明的动力超过了大部分人。

他们有让人无法直视的奉献精神。

“难怪学校的毕业生,谁都抢着要。”

七妹喃喃道。

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交给了她的婆婆照顾,没有几年她的孩子也要上学了。

“真希望未来不要辜负他们。”

七妹已经不是寻常的女性,这些年的工作和成就,已经让她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不过七妹有信心。

只要小王爷在,小王爷定下的制度不变,那么谁都无法辜负他们,因为无论是工厂还是剧院,做主的都是他们。

自己又如何会辜负自己呢。

赵锐不知道七姨的感慨,来到了台前的乐器团,问乐师们有没有问题。

乐师们笑着说道:“我用了半辈子的乐器,手里碰一碰就知道没问题。”

赵锐点点头去了下一处。

这么有干劲的孩子,谁都会宽容他的。

小赵先生,就是北平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们对他的认可,不只是他母亲的原因。

他母亲虽然是北平大剧院最早的台柱子,但影响力并达不到这一步。

台下。

天色越来越晚,下班的工人们络绎不绝的赶过来,两边有立起的煤油灯柱。

在微弱的光亮和煤油灯下,让人们不至于看不见周围。

南方气温高。

五月的天气,农民们已经开始为收割做准备。

种水稻苦啊。

水稻的产量高,但是水稻更辛苦。

趁着最后的闲暇,周围不少的百姓们赶来看稀奇,各色各样的人,熟人与熟人。

就像一场赶集般的热闹,充满了喧杂。

朱元璋站在人群中,和普通人别无二致,只不过有不少人在他的周围。

李道信和景清一左一右的立在朱元璋身旁,景清

正当他紧张的时候,朱元璋去说话了。

“景清啊。”

“你看到了吗。”

“什么?”景清诧异的抬起头,不知道圣人说什么。

“这么多人聚在了一起,更有大量的工人,他们都是有组织的,在同一个地方干活。”

朱元璋意有所指。

景清是从竞争中拼搏出来的官员,而不是继承的职位,更不是靠家里的关系。

科举被后世各种指责。

但人们忽略了一点。

科举的公平。

八股文让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但不代表读书人们就不需要学数理历史,这都是国子监的课程。

而科举的严厉,又最大的杜绝了关系。

哪怕你是农民的儿子,你想要做官没有问题,谁都知道如何能做官,那就是读书,只要你是真的有天赋。

科举全面兴盛的宋朝,在文明和技术上的成果,达成了历史的新高度,世界最顶峰的时代。

绝对是优于古代世家和西方贵族制度的。

真正让中华文明落后的,是让中华文明停止发展,禁锢思想,禁锢技术,禁锢火器等。

因此。

景清听到了朱元璋的考问,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