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世间安得万全法(1 / 3)

军户经济合作社的大掌柜魏毅,去了新的部门,走访了各地,带回来新的报告。

“属下回到京城,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酒楼,食铺,茶铺等等,随着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富庶,我大明的社会资源分配,诞生了庞大的工人阶级,同样达到了兴盛。”

魏毅笑道。

朱高炽点点头。

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社会不同。

大明的工人阶级,不属于被剥削,因此具备了消费能力,比朱高炽想要打造的大片井制度的军户们,对商品的购买欲望更高。

“可惜啊,大片井制度,偏离了我的初衷。”

朱高炽惋惜道。

魏毅知道京城最近发生的事情,他也在各地看到过片井区的现象。

根据皇太孙殿下的计划,军户们的购买能力,本应该高于工人。

因为军户们都是“地主”。

只能说传统的思维,仍然在人们的脑海里占据上风,这一代人无法改变他们的行为。

土地上的保守传统,依托于土地的农民们,他们更喜欢把多余的物资用来繁衍人口,繁衍人口没有问题,可是太能生了,超过了大明当下的扩张速度。

“这是农民和工人,不同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所造就的区别,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扭转的。”

魏毅提醒道。

农业稳定,代表着农民们的生活稳定。

稳定保障了一切。

所以根据这股现象,朱高炽改进了卫所,有了片井制度。

代代相传的军事本领,配合大片井制度,将是大明最优秀和稳定的兵源。

残酷的现实是太过文明的子弟,兵源素质上反而不如保持传统的良家子弟。

除非科技达到了新的高度。

朱高炽觉得自己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

可哪怕科技达到了新的高度,有一定文化的良家子士兵,在前线上的作用,也比文化水平太高的子弟要好。

宋朝和西方都已经证明了。

“的确需要调整,不过我相信,一切都会解决的。”朱高炽自信的说道。

只要不停的发展,就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唯独不发展。

最后就会走向死亡。

中华文明的历程不被打断,发展就不会停止,只不过朱高炽要保持良性循环。

任何倒退的行为,对于大明的百姓都是一场灾难。

谨防地主阶级的反攻,还要防范新兴势力突破自己的控制。

魏毅提交了他的报告。

“大明有了近八千万人口。还不算土司以及安南人口。”

“在以人为本的模式下,带来庞大的市场,仿佛巨大的深渊。周边所有的农业国家,部落地区,落后生产力得到的原始原料,都能在大明销售一空。”

在当下的时代的确如此,朱高炽想到。

根据他的要求,这些商业行为没有被禁止。

大明出去粮票和金银,带回来原料,对于大明是有利的。

而不是获得白银,销售出去商品,没有形成互补的经济循环,带来的并不是好处。

只是。

大明缺铜和银。

粮票推广海外贸易,又并不是一帆风顺。

发展过程中,永远会不断诞生新的问题,对于这个理论,朱高炽有了更高的认知。

“中华重工体系和产业链,在民生行业的倒退,以及民间商行在海外的发展脚步。”

“有了突破中华重工挟制的迹象,海外同样有大明所有的资源,包括能源等行业。”

魏毅严肃的说道。

他是反对皇太孙殿下的政策的。

放任中华重工体系与民间商行的竞争,加上各项措施,导致了民间商行的优势并不比中华重工差。

反而灵活的民间商行们,在民生行业上,开始逐步的蚕食。

最为代表的就是纺织行业体系。

已经是民间商行控制的市场,没有了中华重工上下游产业的身影。

“广东商人开办的蒸汽机轮船厂,虽然产量不如三大船厂,但是订单供不应求。”

“受到利益的刺激,越来越多的民间商行开始成立自己的船厂。”

“这是一股新兴的势力,比传统的势力更加的庞大和集中,属下认为应该禁止,让中华重工体系接管一切。”

“如何能感到威胁就禁止人家呢。”

朱高炽笑道。

中国模式本身就是两条腿走路。

包括后世也是大力提倡并且支持民间经济。

民间经济有他的优势,提供了比中华重工多数倍的就业岗位。

“感受到了威胁,理应是想着如何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