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读书的重要性(3 / 5)

导师们温和而笑,一一回礼。

半日的时间,谢恩礼正式完毕。

谢恩礼是正式的礼仪。

结业的国子们,各自去拜访自己的导师,私下的行为,属于拜谒礼。

导师们会告诉弟子们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给予某些方面的关照和提携,才是国子们最看重的,前一日是荣耀,今日则是前程。

礼部官员和北平当地的官员,举办大宴,邀请所有结业的国子们参加。

除了正式登记入册,官员们会庆祝国子们,祝福他们成为朝廷栋梁,社稷之福,乃朝谢礼。

虽然国子监已经化繁为简。

可是唐朝兴盛起来的各种科举礼仪,乃至于宋朝变得更加复杂,而从科举改革而来的国子监,哪怕是精细了又精细,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

西方近代兴起的博士毕业礼,和中国古代的谢恩礼有部分相似之处。

规模不小的“鹿鸣宴”,是地方读书人们的毕业礼序曲。

考中进士后,由新科状元带领及

等这些礼仪结束后。

结业的国子们,终于松了口气。

他们与各自的好友聚会,在唐代被称为曲江宴,还会有其余组织,例如地方乡会举办的闻喜宴,还有关宴,离宴等。

“恭喜你。”

曹端早就离开了。

他一个三十岁的人,和小年轻们挤在一起,不光别人不适应,自己也不适应。

姜宾知打趣道。

“一下子成为了你的学弟,你心里不知道如何笑我。”

曹端无奈道。

姜宾知理直气壮的点点头。

“你在国子监的时候,明明不是国子监的学生,可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国子监的学生,压了我整整四年啊。”

闻言。

曹端苦笑。

他当然知道好友在打趣自己,两人之间,也算是玩闹惯了。

不过,好友内心还是有些嫉妒的吧,曹端并没有在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身边人,说明了此人才是极度的自私。

只有正视内心,才能强大,不为外物所扰,接受凡世。

无疑。

曹端做的很不错。

与曹端打过交代的人,无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得不承认,曹端是个内心非常强大的读书人,宇宙的真理,自然的大道,此人掌握的通透。

穷困无法打败他,富裕也无法击溃他。

这样的人。

还有什么能让他失态呢。

哪怕是宰相在他面前,也只能以礼相待。

“国子监终于不要脸面了。”

姜宾知为好友感叹。

曹端并不是新学制度中成长的,所以并没有新的学籍,因为机缘巧合,他才进入国子监自读。

可是曹端的光芒太耀眼了。

哪怕离开了国子监五年,哪怕世间上并没有曹端的名声,国子监也终于违背了制度,给予了特例,一定要让曹端的身上,打下北平国子监的印记。

因为北平国子监的人们都知道。

未来。

北平国子监将会因为有这名学生而获得史无前例的荣耀。

“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

一个公和廉。

道尽了地方官道。

只要地方官保持自身的廉洁,吏员就不敢欺负他,而只要地方官做事为公,追求公道,百姓们就不敢慢待,并接受治理。

无论中外古今,老百姓所要的,无非是公和廉洁。

这只是曹端提出的部分思想,还有劝学的,破除迷信活动的,提倡追求事物本源的理道。

否认一元观,提倡多元观。

以太极为例的太极说,虽然并未发表在报纸上,却已经成为了北平国子监最通俗的思想,不少的国子们都自发的研究和学习。

简而言之。

在永乐朝初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繁杂的学派中,一股新思想正在北平国子监成型,而引导人就是曹端。

这个极其低调的读书社,已经越来越藏不住身影,乃至于北平国子监公开为其站台。

“唉。”

曹端突然叹了口气。

“为何叹气?”

姜宾知连忙问道,他承认自己不如曹端,经常嫉妒对方,可是姜宾知并不羞愧,他做事向来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违反道德法律,有何需要羞愧的。

“朝廷有许多聪明人,而太子殿下更不可小觑,多元观藏不住了,不知道何去何从啊。”

“我不怕我的性命,就怕道亡。”

“太子殿下不是这样的人。”

姜宾知自信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