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沉淀的大明(1 / 3)

文华殿。

玉石廊坊,日光的照耀下,镀了一层莹莹的色采,开年后的春风,终于减去了一丝寒意,炕道里的煤块,让地面透出不断的热气。

“册封高丽北王嫡长子为高丽北王。”

“派遣使臣去昭告,并且分别南下,面见高丽国王与高丽南王,保证高丽北王地区的安稳过渡,顺利的交界。”

礼部大臣吕震讲述道。

关于高丽的事情,礼部经过沟通,做出了以上的决定,然后与内阁大臣们协商,内阁大臣又综合其他部门的意见,最终今日上呈。

这样的处理内外政事流程,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方式,除非朱高炽专门指定的问题。

朱高炽有些走神。

吕震今年好像四十来岁了吧,到底多少岁来着。

礼部尚书的职位上,呆了也差不多快十年。

“准奏。”

文华殿内安静了片刻,朱高炽简短的说道,只要国内不出问题,高丽方面的问题就不大,最不让人放心的是高丽南王。

这些政治强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包括琉球地区的尚忠。

可是简单的杀之了事也不行,规矩是大明制定的,总体上对大明有利,违背大明自己制定的规矩,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大明。

而且杀了尚忠,说不定还有刘忠,王忠,所以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幕府方面的使者请求朝贡大明。

朱高炽考虑后也同意了。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随着大明的脚步,外部和边疆的事宜,已经占了朝堂的三四成,原来的事务上,增添了一倍有余。

结束了议会,朱高炽疲累的出来透口气。

李暹得到文书房的通知,被文书们带来御阶上,看到了孤身于平台的太子殿下,不远处有站岗的侍卫。

侍卫们腰间挎着短铳。

每把短铳都有号码,上值和下值都会交上去,包括铅弹,会经过严格的清点。

守卫皇城的侍卫,来源于京营。

京营来源于全国军队的精英。

每年军队的比赛等,那些名列前茅的军士,还有以队为基础,轮调京营的军队,以及部分功勋之后,形成的三千营,专门负责皇城安危。

每名侍卫身后都有家族。

哪怕是普通军户出身,背后也有一大家子。

降袭承爵。

遗产税最高百分之五十。

政治和经济继承制度,已经在永乐朝成形,目前虽然遇到了些许风浪,可风浪并不大,因为祖孙三代之治,让大明政权体系太过稳定,没有人可以掀开。

负责京营兵权的,除了兵部外,还有部分勋臣,以及军中将领,形成三方互相挟制。

太子殿下的两位亲弟弟。

一位负责巡视地方军队,一位负责锦衣卫部分权利,监督文武,却又不获得军权和行政权,避免了隐患,李暹忍不住感叹。

眼前的太子殿下,不知不觉间解决了许多的事情。

这样的大明体制,只要不出意外,真不知道百年后,又会是何等的光景,李暹有些舍不得,倒不是怕死,而是想要见一见。

自从太子殿下入京后,开始全国推动工业化发展,以社会资源分配入手,加强对民间的管控,从而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施行大基建大铁道等一揽子刺激计划。

洪武二十五年北平改革开始,到洪武三十六年,又七年过去。

太子殿下是洪武二十九年,还是洪武三十年入京来着,李暹已经有些想不起来了。

但是大明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结果大于一切。

快速的经济发展,技术层面不断涌出的革新,日异月新的社会变化,李暹非常想要看一看,未来会是个什么样的光景。

可以说走遍了整个亚洲的李暹,在见识的层次上,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

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大明这样的。

朱高炽看着远处的大厦。

根据京城的法令,皇城周边不能修建高楼大厦,所以新城区都在郊区,皇城周边保持了原貌。

后世双喜年的时候。

学校安排去沿海城市实习,括弧:进厂打螺丝。

不过朱高炽的姑父是厂长。

从十年前因为贫穷的让姑母绝望的喝农药被乡镇医院抢救回来,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姑父一家过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每个月只有一天的假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两口子一个月大几千的收入的美好生活。

哪怕是现在。

朱高炽还记得。

那天假期,姑父带他去餐馆改善在食堂快要吃吐了的伙食,然后姑父在一幢幢厂房中感慨的说道,“十年前,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