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大明自己的路(1 / 3)

辽东。

无数阉工们修建的铁道,让辽东地区的铁道里程占比率是大明全国最高的,乃至于人烟稀少的奴儿干都司地区,也有一条途径开原,深入四平怀德等地区的简易铁轨。

大量的木材通过铁轨运输到金州,送入各个工厂以及船坞,乃至通过金州的码头,送到各大沿海地区。

开春后。

码头外的渔船纷纷出海。

仿造宋朝大型渔船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六桅大船,目前是金州渔业主要的船型,这艘宋代六桅渔船,不光有高效率的储存鱼类的船腹,哪怕是六级风浪时,也能保持时速二十公里,并且渔船的两舷有拨水板各两块,即使逆风,也能“之”字形向前行驶。

当金州船厂复制出来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船型。

不过使用蒸汽机的并不多。

因为相比较而言,这类船型已经足够当下渔民们的需求,投入更大的资金使用蒸汽机,不能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千帆过尽,留下无数的波纹。

一名学者带着自己的三名弟子,乘坐一艘大型渔船出海,弟子们兴奋的教着渔民们,他们的先生复古出来先民们的渔歌。

大海上闲来无事。

最有经验的船老大寻找渔源海域,学者跟着船老大在一起,弟子们开始和船员们侃大山。

“古代有两个时期是渔业的高发期。”

“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吴地,一个是宋朝时期。”

“范蠡知道吧。”学生笑着问道,有船员回答知道,著名的西施故事,谁能不知道范蠡呢。

学生又笑道:“他可不光是西施的相好,还是是养鱼的鼻祖,被称为“渔父”呢。”

船员们更喜欢听相好的故事。

学生们也无所谓。

边新闻么,学校里同样最喜欢传,至于有没有实证,管他的,侃大山还要讲证据,什么地方还有这样的规矩不成。

于是话题开始了下三路。

船首。

学者听到后面传来的笑声,嘴角也忍不住露出微笑。

船老大却笑不出来。

“先生,江淮的渔业兴起,会冲击我们吗?”船老大关心的问道,听到先生说的事情,他连渔情都不在意了,一两次的收益,并不会让他动摇。

学者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好摇了摇头。

“要看社会总盘子的体量。”

随后又解释道:“如果盘子的体量不变,多了江淮地区养鱼业的兴盛,必然会影响你们这里的市场,如果盘子的体量变大了,就不会影响你们这边。”

弟子们虽然说的玩笑话,可内地人工养鱼的记载,最初的确是范蠡。

随着内地人工养鱼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已经很兴盛,南方的渔业生产发展基本形成了与耕作、蚕桑“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例如圣历三年崔融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

景龙元年,李义上疏也谈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龟鳖之利,黎元所资。”

当时有很多人从农民阶层中游离出来,成为专业的渔民。

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当时诗人给与了如实记录和热情赞美。

白居易乘船在松江行走,看到“水面排罾网,船头簇绮罗”的壮观;陆龟蒙笔下有了“处处倚蚕泊,家家下渔筌”的呈述;张籍也有了“一斛水中半斛鱼,大鱼如柳叶,小鱼如针锋”的描写等等。

至五代,钱氏还特地设立了“渔户”“蟹户”等官职,专撑鱼蟹事宜。

不过当时的养鱼业主要以养鲤鱼为主,鲤鱼已经从野鱼驯化成家鱼,可是因为唐朝皇室姓李,因“李”和“鲤”同音,认为“鲤”象征皇族而不能饲养,养鱼业的发展遭到扼杀。

只是民间的智慧是伟大的,渔民大范围找寻其它的养殖对象是很自然的事,草鱼、青鱼、鳙鱼、鲢鱼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试养。

于是有了后来宋朝内地人工养鱼的高峰时刻,特别是南宋时期。

这个过程,又在前朝衰败下来。

先生仔细的解释,船老大也听的很仔细,虽然先生很啰嗦,不过读书人就是这样,因为关心自己的利益,所以船老大很耐心。

先生平静的说道:“在政治上,前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江南地区推行得尤为严重和彻底,灭宋战争中,前朝对归降的南宋官吏或仍留任原职,以资招徕。”

“然而,这只是一时之策。”

船老大有些不耐烦了。

先生仿佛并没有发现,仍然说道:“前朝渐渐稳定后,经过多次清洗,南方降官除个别有影响者仍被重用外,多被汰除。”

“在经济上,前朝将南宋的圣节上供、经总制线等百余种苛捐杂敛一概免除,名义上只需民众交纳正额赋税,故而有明人评价“元平江南,政令疏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