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生产与破坏(1 / 4)

北平。

涿县以东三十里外。

年近三十岁的王大炳,已经成为了一名队长官,少年时与伙伴们经常说自己长大后要当名将军的志向,也不再挂在嘴边。

不过他心里还有没有这个想法,儿时发小有时候打趣,询问他的时候,王大炳没有多言此事。

天不亮。

喜妹已经围着灶台忙碌。

家里来了两位客人,是来自京城的学者,前来北平调研,住在了他们家,不光是招待客人,自己的夫君又要离开家,重返万里之外的西部。

大着肚子的喜妹干活很快,今天片区其余七家的户主们也要来送别夫君,为了招待客人们,喜妹需要烧一大桌子的菜。

家里的孩子还在睡梦中。

与别家不同,因为王大炳在西征征战数年,所以小两口只有两个孩子,而王大炳的发小们,最少的也有四个孩子,所以王大炳很努力,喜妹又怀上了一个。

不过这回自己生娃,恐怕王大炳不能在身边了。

没有过多久,住在隔壁房子的婆婆,和姑嫂们纷纷赶来帮忙,刚刚蒸好了一锅包子,叔伯们已然上门,包括片区的几户家主,以及和王大炳从小关系好的发小。

虽然王大炳因为从军,成年后呆在家乡的时间少,可因为孩时代,王大炳可是当地的孩子头,来的人非常多。

见状。

那些王大炳的朋友们,又很醒目的回去,让自家的婆娘们来帮忙,并送来桌椅,以及一些食物。

片区也是半封闭的社会。

如果是平常的时候,不是办事情的话,各家并不会来这么多人,只有各家的户主才会过来,不过今日不同,王大炳家里格外的热闹。

军户们手头宽裕,不再为蝇头小利计较,风气就好了起来。

做人大方要看钱的。

所以经济决定许多事情,包括总体上的道德水平。

“听说大娃要去撒撒马尔罕?”

“又要打仗了。”

老人摇了摇头,“不是这个,大娃要迁去那边?”

王大炳的老父亲,已经和几名老人坐在了桌上,他们不需要做什么,干活自然有自家的子弟。

这些老人很有风范。

每片井八户人家。

北平是最早施行片井制度的,涿州虽然不如北平城周围进行的早,可也不算晚,最初兴起的楼房,已经变成了二十来幢。

当年的四五十口人,那些少男少女们成家的成家,嫁人的嫁人,虽然没有分户,可新的一批孩子热闹了起来。

包括喜妹也生了两个孩子,因为王大炳跟随皇帝陛下西征多年,耽误了生孩子的光景,以至于他们夫妻在当地,算得上孩子比较少的。

如今片区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小孩与少年有四十来个。

后生们与王大炳聚在一起,陪在老人们的周围。

众人看向王大炳。

王大炳笑道:“卫所一直在提倡,军中也在提倡,既然如此,我也就报名了。”

“卫所提倡,可我们不松口,难道卫所还敢强迫不成。”

一名老人说着大话。

根据卫所的提倡,每户人家成家的男丁必须分户。

这些分户出来的男丁,不能继承家里的田亩,但是家族的财富可以获得分摊,只是呢,会安排去新的土地上,获得新的田亩。

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家乡。

在北平生活多姿多彩,学校也好,离开了这样的北平,去往陌生的边地,犹如两个世界般的生活,经常看报纸的军户们,知道其中的差距。

加上大家族百亩田的底蕴,目前还能维持住,所以响应卫所号召的并不多。

王大炳笑了笑,没有与老人争论。

人都是这样的。

“你去那个劳什子撒马尔罕,朝廷总要给好处吧?”有人好奇的问道。

王大炳点了点头,解释说:“会分三百亩土地。”

“三百亩啊?”

众人惊讶的说道。

“三百亩你种得过来,你家两个小子可使不上劲,伱媳妇肚子里还有一个,你又要去军营里头,难道让土地荒着?”

“有军户互帮会帮忙。”

“不是取消了吗?”

“那边又成立了,不过不像以前的叫法,但是我们还是这么叫的。”王大炳解释的很仔细,又说道:“不过那三百亩土地,并不像内地都是好地。”

肥沃的土地很难得,更多的是丘陵和荒漠。

半农半牧。

“军户互帮会怎么帮忙呢?”

“军户互帮会在当地招募了很多的雇佣农工,只需要给口饭吃,一点工钱就可以,这些费用从田里的收获扣除,加上扣除军户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