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袁容的诧异(1 / 4)

朱高炽回到了文华殿,全国的兵马陆续调动,朱棣也准备离开京城,国家的政权,监国权交给了太子,朝廷的文武并没有感到触动。

人们已经习惯了,惟独永乐朝才有的现象。

皇帝常年不在京中,国家的政务由太子治理,这是很特殊的现象,便观史书,也只有永乐朝达到了巅峰,促进了大明政权的极度稳定。

也是朱高炽这些年来,坚定不移推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底气。

至少朱棣活着的时候,给了朱高炽敢做许多的事情的勇气,并不会担心自己的安危,以及会否带来大明地方的不稳定。

“自古以来,商人是不稳定的群体,常年受到历朝历代的打压,以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水平,和历史的局限性,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偏厅会议室,六部大臣,内阁,各部臣工,数十人坐在罗踏椅上。

这是文华殿的新改动方案。

太子殿下不光提倡前宋的与士大夫治理天下,还提出了与天下人共治,军户的片井区推出的片长,市井的片坊区推出的坊长,施行多年来,让最基层的环境稳定了下来。

不过地方上的乡间,仍然是宗族为主,但是因为巡检衙门的扩充,法律在乡间已经有了更多的支撑,不再是任由宗族自理。

四方桌,四方形。

内四方,外圆。

朱高炽坐在内四方北边的桌子后,内阁大臣与六部尚书坐在其余的三面,剩下的文武们则坐在外圆桌后,以及角落的几名文书。

中间的空地上,摆了五颜六色的盆景,盆景下铺设地毯,上方是吊灯,周边是玻璃窗以及红色落地窗帘,还有一排排的煤油灯。

纸本、硬笔,茶杯。

“沙沙.”

书写的声音充斥寂静的大厅内。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没有农业,社会就不稳定;没有工业,国家就不富足;没有商业,百姓的经济生活就不活跃。”

“大明工局以及各组织和上下游体系,虽然有力保障了社会资源分配,稳定了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可是社会资源流通太复杂,所以支持民间商行的发展,不光是对大明工局体系的补充,更是社会资源灵活的运转,两者缺一不可,必须要两条腿走路。”

朱高炽念着稿子。

稿子不是朱高炽写的,而是文书房听取他的要求后,编写出来的稿子。

工业化发展到今日,还有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培育出了许多的人才,已经能写出让朱高炽满意的稿子,不再像以前,需要他自己动笔。

文武官员们有年长的,也有中年的,有朱高炽听过的历史上的人名,例如蹇义、宋礼、吕震,以及去世的郑赐、郁新等。

还有许多没有在历史中出现过的名字,特别是如今,因为大明全国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许多人脱离了历史的轨迹,有了新的人生道路。

就连金忠也已经在去年逝世,还有当年的北平系将领,许多的功勋也已去世,所以朱高炽有些担忧朱棣,朱棣五十八岁。

历史上的朱棣病逝在了出征的路上,难道仍然要如此吗。

朱高炽有些于心不忍。

更让朱高炽有些担忧的是自己的身体,虽然目前还好,可是原主的寿命很短,朱棣去世后一年也跟着走了,为了避免意外,朱高炽只能趁着自己活着的时候,为大明打下根基。

任何的制度以及想法,并不是朱高炽可以做到万世不变的。

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犹如大学的校门,本来是打开的,也应该打开,可关了后很难再打开,所以还是需要看老百姓自己。

犹如明朝朱元璋给了老百姓那么多的东西,甚至他们能把违法的官员,以及官官相护的官员抓起来,如果地方上仍然包庇,还可以去金陵,可这些很快烟消云散。

西方的现代社会风俗,就是老百姓们自己争取抗争来的。

朱高炽上一世看过许多西方的书籍,有些很认可,有些不太认可,有句话非常喜欢,关于英国专利权,贵族与工匠们的争夺史。

西方学者给予的评价是,那些不愿意为自己权益抗争的工匠,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并不值得同情。

这与东方的社会舆论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东方的舆论环境,基本上是对贵族的批判,给予工匠同情,这可能的确助长了一些方向。

当然。

朱高炽同时也认为,清朝是扭转这类现象,让人们失去抗争的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如马可波罗的评价,那些亡国之人很可怜与敏感,痛恨可汗的士兵,那么清朝的人难道就没有这样的心理吗,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半相信,一半忐忑。

朱高炽并不知道他为大明留下的宝贵遗产,能不能被大明的百姓们继承,并发扬下去,因为社会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