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别人摸得大明也能摸(1 / 3)

大明洪熙元年。

大明工局与绝岛都司联记商帮为首的民间商行势力,与交趾行省交州府举办了商讨大会,大明工局大掌柜韩奇亲自参加。

不久后,报纸刊登了这则消息。

绝岛都司不发展冶铁业,以向大明提供铁矿石煤矿等优质能源为主,不谋求改变大明工局体系生产链,以此为条件,加入大明工局贸易生态循环体系。

闹了两三年的双方,终于告一段落。

新皇帝登基昭告天下,重新申述了大明律,各地三司制度: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还有着重强调了监察制度:都察院与调查司。

都察院有两百御史,传统是位轻权重,经过改革后,补充了脱胎于大明工局的调查司,加强了都察院监察全国的能力。

按察司与布政司是平级部门,互相不统属,反而因为各自的政绩方向,导致双方很难同流合污,更多的是对抗与较量。

布政司官员的情况,都指挥使司武官的情况,学校的日常,地方水利的修缮,司狱司衙门关押罪犯的情况,衙门的账薄,地方税收的钱粮,公干官吏的费用有无超标,有无公款吃喝,有无胡乱征税

这些都是按察司的职能,属于他们的政绩和业务。

布政司和都指挥使司有对应的一套考核,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决定了官员在吏部的评价,关乎乌纱帽的去留和前程。

那么按察使司同样有类似的一套考核制度。

所以朱高炽看来在大明做官,或者古代做官相较而言是很累的,因为古代官员的权利还真不大,起码明代的布政使管不了按察司,承担的责任也多。

当然,这也离不开朱元璋的功劳,几十年的强硬手段下来,大大扭转了前元奴隶封建官僚的社会气氛。

“万通诉讼行。”

宁波府。

已经二十四岁的赵长赫,经过门房老头的询问,忐忑不已的走进了这里的院子,很快有人接待了他,得知是状告别人欠钱不还,于是安排了一位相关的诉讼师。

诉讼师四十岁的模样,大腹便便的,请了对面的年轻人坐下,询问了详细的经过。

诉讼行由按察使司监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名诉讼师都需要经过考核获得允许才能为别人诉讼,多年以来,老百姓们越来越多的找诉讼师,因为方便简单。

如果老百姓不愿意,那就说明了很麻烦,得不偿失。

幸运的是大明的三司制度,只要老百姓愿意出钱,掏的起钱,那么打官司就不再是麻烦的事情。

“你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可是没有借条的话,这场官司很难打。”诉讼师听完对方的讲述,一下子搞明了情况,直言相告。

赵长赫有些失落,不知道如何开口。

想了许久,难过的说道:“我父亲因为把对方当做兄弟看待,所以才没有开口让对方写借条,谁知道我父亲去世后,对方竟然抵赖,不承认找我父亲借过钱。”

赵长赫有些难过。

对面的诉讼师笑了笑,这样的事情他见得多,“正是因为你们这些情况,什么担心对方感受到羞怒,又或者影响感情种种,才认为不写借条,可是你也见到了,其实我这里许多当事人皆是此类原因导致的纠纷。”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诉讼师说道:“只有一个办法,就看对方有没有人性了。”

诉讼师让赵长赫以晚辈的礼仪,自身不要失礼的去单独拜见对方,通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对方能幡然悔悟,自然是皆大欢喜了。

最好还要扮穷,引得对方的同情等等。

听完诉讼师的主意,赵长赫有些为难,永乐十五年的时候,皇孙出行全国,巡视到他们厂,他还因此沾了光,十六岁的时候提前转正了。

他们厂这些年光景非常好,自己一家并没有什么困难,否则父亲也拿不出一大笔钱借给他所谓的好友。

不过也只能这样了,赵长赫谢过了诉讼师,并交了一笔钱,如果办法行不通,那只能走最后一步,诉讼师答复胜诉的几率不超过三成。

赵长赫今天是休假,离开诉讼行已经中午。

虽然心情低落,可是大老远来了一趟府城,赵长赫并不愿意白跑一趟,所以乘坐城里的公车逛了下府城。

府城到底是府城,比他们鄞县繁华多了。

赵长赫透过车窗,看着干净宽广的道路两旁的楼房大厦,特别是那一栋满是玻璃的大厦,在阳光的照射下异常的耀眼。

府城街道上的小姐们很多,有些人撑着伞,明明没有下雨,赵长赫看得眼睛也不眨。

那些精美小巧的纸伞,搭衬姑娘们身上的裙子,犹如图画里的仙女似的,仿佛蝴蝶般点缀了府城的街景,加上巷道里黑白墙壁的映衬,真是有多好看就有多好看。

下了公车后,赵长赫找到一家食铺吃饭,吃完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