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1 / 3)

大明的西部七省,大致的范围包含后世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吉尔吉斯坦全境、塔吉克斯坦全境、乌兹别克斯坦中东部、土库曼斯坦中东部、伊朗东部地区、阿富汗中北部地区。

其中富庶的地区西边止步于布哈拉,其中撒马尔罕、费尔干纳、最东到安集延,也就是抵达了天山山脉,这一大块地区有不少的平原,所以是整个中亚的精华地带。

这些精华地带皆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成为了大明核心控制区域,然后才是周边的藩属国和宣慰司宣抚司,形成大明外围的屏障,保卫腹地的安全。

“虽然近年来已经控制了移民的力度,但是因为之前长达二十余年的移民政策,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已经将近八百万,加上藩属国与土司人口,虽然有多年的控制,总人口仍然超过了一千二万。”

七省总督黄淮回到了国内,参与了汇报。

每个地区的人口,以及地方的风俗人情,加强了大员们的认知。

“任将军的意见虽然给予了保留,但臣是支持任将军的意见的,西部七省的人口压力非常巨大,近年来除了土司和藩属国人口有参与叛乱的迹象,我们内部也有很大的矛盾,土地矛盾是关键。”

“如果马铃薯等农作物真具备农学家们认为的效果,臣建议在西部七省立刻推广这些农作物,可以极速的稳定当地的局面。”

大明发展工业化许多年了,因为没有施行国子监扩大化,保证了高级人才的含金量,国子监出来的人才,掌握了社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所以战争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必须的手段。才有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军事思想。

但是马铃薯和玉米这些农作物传播了出去后,那就不一样了,很多国家的人口开始大幅增长,与古中国的人口生育率比较起来,再也没有了以前那么离谱差距。

但是谁知道呢。

黄淮听到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一套计划后,就知道无法说服皇帝陛下了,并且充满了期待。

朱高炽摇了摇头。

朱高炽直接说道:“对内的仁德,是大明的礼德,对外的仁德,则是大明的宗藩体系,属于天下人的福音。但是呢,德里苏丹国不知悔改,屡次侵犯大明,为了大明的利益,必须要报复回去。”

明朝万历年间从南美洲传入,到后世已有四百多年种植历史。二十六个省份种植马铃薯,鲜薯年产量达到九千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多年稳居

许多人无法理解新皇帝,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尊重他。

太过不接地气的礼节,是贵族为了区分与平民不同的故意行为。

朱高炽没有隐瞒。

上层的精英们都在关注。

土木堡之变前,谁敢想几十万精兵的大明会在战场上被人打败。

天下最贤明的君主发动的正义之战,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关乎了新君主未来的威望与统治力度。

朱高炽忍耐了两年,终于打定了主意。

朱高炽开始嘲笑起来。

“帖木儿活着的时候,带领大军入侵过德里苏丹国,在当地杀伤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的国王反而称臣纳贡,极其的孝敬。”

见到皇帝的态度,黄淮提醒说:“番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就算我朝尽力保密,但最后还是会传播出去的。”

不可否认,后世有许多普通人把那些复杂的礼节当做崇拜,认为是高级的行为,甚至提问为何中国没有西方吃西餐的礼仪感。

“我们大明打败了帖木儿汗国,为当地带去了和平,谁知道当地的统治者却是野心勃勃之辈,不想着与大明如何和睦相处,却想着侵占大明的土地和利益。”

所以大明的学者们地位很高,虽然无法彻底解决滥竽充数的现象,总体上保持了学者们的质量。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得知后,黄淮没有怀疑农学家门的推论,这才特意赶了回来。

朱高炽不认为自己会是这样的君主,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所以圣贤们告诉君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发动战争很容易,但是万一输了,后果很沉重。

一般人是不知道这些消息的,因为涉及到了保密,但是以黄淮的身份地位,许多保密的消息按道理需要主动告诉他。

文明是进步的。

朱高炽听完后笑道:“我并没有打算保密一辈子,是有计划的。”

与前番的思想不同,黄淮是因为西部七省的不稳定考虑,所以想要种植高产农作物,朱高炽知道黄淮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一直到后世,马铃薯都是中亚五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大明虽然也需要马铃薯玉米这些,可是没有到救命的地步,当下的时代,大明人口增长率是世界

不光如此,马铃薯也是后世中国全国范围内除水稻、小麦、玉米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