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朱瞻基与朱瞻墉(1 / 3)

巴里黑地区到木尔坦地区,也就是后世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直线距离不到一千里。

如果从交趾行省占城府出发,通过海上航线,需要绕过旧港宣慰司,通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端海岸信德地区的距离有一万余里。

北天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木尔坦都督府,任礼的行府所在。

建造的房子越来越多。

大明工局体系开办的水泥厂,木料厂,以及来自于撒马尔罕的铸造厂,冶铁厂等大宗货物,成为当地主要建筑材料的供应区。

因为货物的频繁贸易,运输的障碍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关于建设撒马尔罕到木尔坦地区的铁道工程计划,率先由铁道工程部提出,获得了大明工局的支持,以及都督任礼的赞成。

乘坐马车,都督任礼在卫队的保护下抵达了拉合尔。

原德里苏丹国西北地区的平原成为了大明管理的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弥补了西部七省的短板,完成了经济贸易体系的闭合。

“虽然说的是天竺北的未来,可天竺北地区离不开西部七省的供应与补充,所以向朝廷上疏支持撒马尔罕地区的工业发展,符合天竺北地区的长期利益。”

虽然还有余地,不过改变不了质变化。

在任礼看来,只不过当地人太穷了而已。

但是如今呢。

礼的前提是温饱。

有马和没有马更是两回事。

“农业品换工业品是无法维持的。”

渤尼都司,吕宋都司那些海外之地不同,那些地方上的土著非常的落后,不光使用的武器落后,而且没有马匹和盔甲。

但这个过程中,大明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土地上生活了更多的大明人,乃至于学校、道观、佛庙,以及官方指定语言文字等,无形的改变了环境。

这些原本繁华的地区,虽然没有恢复西方的商贸通道,靠着传统的丝绸之路得到的繁华,但是因为依托大明的生产体系,走上了另外繁荣的道路。

任礼放下了帘子坐了回去。

一名官员抛出了他的方案。

穿着中制装、工字服、长衫或短褂的人多了起来,许多人在路上遇到熟人互相行礼,谈话充满了平和。

拉开了马车窗帘,透过玻璃窗户,任礼打量着拉合尔城,比较起木尔坦城与这里的区别。

同样的道理,哪怕是交趾行省也是边地。

任礼点头说道。

撒马尔罕不应该算作边地了,不光改为了三司制度,包括撒马尔罕的发展,也应该按照内地的模式来治理,这才符合当地的需求。

农业的恢复,带来了粮食的稳定,粮食的增长,促进了地方的稳定。

大明人喜欢在身上搭配玉器,这一点不光是高丽与大瀛岛流行,南洋也流行了起来,西部七省和天竺也避免不了,这又导致缅甸宣慰司的玉器大为畅销。

“朝廷的底线是边地不允许发展工业,只能成为内地的经济循环补充,所以重点在于如今的撒马尔罕算不算的上内地?”

郡王陛下也在,朱能迎接了任礼,经过了简短的寒暄后,其余总兵,以及地方上的巡抚或布政司也到齐了。

六十余岁的朱能,因为常年的奔波,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奔波了一辈子,比寻常的老人看起来更为的苍老,但是并不影响朱能的威望。

人们头上不再缠绕布巾,开始戴起了帽子,特别是国内流行多年的缠棕帽。

木尔坦商业更为发达,所以比这里要热闹一些,但作为天竺北五省的行政中心,拉合尔城更加的庄严和大气,有些设施是不计成本的。

并不是。

巴里黑地区多年来没有被人成功征服过,是巴里黑地区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听到这里许多人眼睛一亮,换个角度来想,许多事情迎刃而解。

只有吃饱了饭才会诞生更高一层的基础。

三十年前,撒马尔罕无疑是边地。

大量的大明人的到来,不光带来了繁荣,还带来了文明,这些繁枝缛节,成为了当地人追捧的行为,当地的上层们学习礼仪。

不知不觉间,巴里黑这片不稳定地区逐渐的安宁,“火药桶”的解决,又让大明在整个西部的治理得到了保障,依托国内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更大的贸易体系,也让西部七省,以及拉合尔、巴里黑、木尔坦等天竺五省开始了富庶。

天竺北有些地区施行三司制度,有些施行都司制度,总督理应是文官担任,朱能是独一份,更可见其在皇帝心中的信任。

这也是他亲自来总督府的目的。

朱能是大明当下权力最大的武官。

任礼的马车采用了国内的橡胶轮胎,乘坐更加的舒适,因为稳定性,又让马车的寿命延长,不像以往那么容易损坏,又添加了更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