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村的命名(1 / 2)

最近村民们都很焦虑,眼巴巴的等下雨,旱灾持续了八个月多,到目前为止,看来干旱的气候终于要过去了。

旱灾袭击了一整个沁水村,让这群村民明白了水源的宝贵。

“怎么样,好喝不?”沈艳艳开心的送了马勺给杜心言,她惬意的喝一口,顿时喜笑颜开,“哎呀,真是想不到,咱们有井水了。”

“是啊,现在开始好日子才算是来了。”

翌日大清早,人们更是发现水位线回到了之前位置,有人着急忙慌将玉米种子、小麦种以及各种蔬菜的种子都洒在了自留地里。

只要有水,灌溉一下岂不是好日子就来了?

大家无不开怀。

就连河道里的水都上来了,有人甚至于还看到了巴掌大小的螃蟹,虽然这里没下雨,但可能上游某一个省份的雨水已经落下了。

这一切让垦荒的人也开心极了。

“满仓村长啊,”带了垦荒的中年人乐滋滋的用毛巾擦拭一下汗水,“有水了啊,有水就有命,咱么有救了啊。”虽然垦荒的工作还需要进行三五个月。

但现在,大家是真心实意看到了希望,更有干劲儿了。

“咱们要买粮食种子,这就播种,秋天开镰,咱们也就五谷丰登了啊。”高满仓笑着看看大家。

但此刻众人却犯难了。

那中年人长吁短叹,“哎,我们是出门逢债主,回屋难揭锅——内外交困啊,现在哪里还有钱?日子紧巴巴的啊。”

高满仓笑着拍一下那人的后背,“我家里还有存粮五六十斤呢,虽然不够,但有一点就算一点了,至于大家,好歹凑点儿。”

他开始倡导大家捐款。

这群逃荒的人也明白,从今以后大家就要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现在没粮食吃屎不成的,救济粮本身就少,再这么下去非饿肚子不可。

村里人都团结的很。

有人从帽子的夹层里头拿出了一把皱巴巴的钱,“我只有三块多,棺材本了,现在都拿出来,你们一个个都拿钱出来,这是为咱们自己做事,不要一个个铁铸公鸡铜羊羔的样子,快。”

这老汉的号召很起作用,不一时,众人陆陆续续拿了钱出来,你出三五毛,我出一两块,倒凑了四百多。

这些钱要是放在当年,是要买不少粮食的,甚至于还可以允许他们在粮食里头挑选最饱满的做种子呢。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粮食一天一个价,到如今,四百元也只能买为数不多的种子。

大家还在感慨呢,杜心言已经和沈艳艳推了独轮车从家里走了出来,高满仓定睛一看,见杜心言的鸡公车上有两口袋粮食,倒感觉蹊跷。

杜心言呢,笑着说:“这是我给大家的粮食,无偿提供的,将来要是风调雨顺夏天割麦子了,给我二百斤就好。”

“哎呀,”众人靠近杜心言急急忙忙作揖,有人甚至下跪,都被杜心言搀了起来,大家看着粮食,一时之间感慨万端,真不知说什么好,“真好啊,俺们也有粮食了。”

大家播种去了。

实际上,现如今杜心言将多一半的粮食都施舍了出去,最直接的结果是,她很快自己也没吃的了。

但好的情况是,开春以后暖和了不少,热风这么一吹,百草和野菜都起来了,只要勤快,吃还不成问题。

下午,卫生院的告示也贴出来了。

三天后,即今年的四月十二,全体员工正常上班,得到通知以后,大家算是明白,这持续了快一年的旱灾终于快过去了。

但实际上局势仅仅是好转了一些,距真正春天的到来……俨然还需要很长时间。

这群外来人口经过小半年的劳作,已经建造了不少房屋,鳞次栉比,挤挤挨挨。

大家都有看来属于自己的小家,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普查,据说这一次的饥荒锐减了全国十分之二的人口。

人口普查的事情是高满仓通知了给大家的。

这行动需要在一个礼拜之内完成,带领他们处理事情的是高满仓,在当天村主任沈乔南也会出现。

在这个下午,外来户去敲锣打鼓过了小石桥。

沁水村的村民都感觉奇怪,这群人这是喧嚷着要做什么呢?

但见这群欢快的民众锣鼓喧天朝沈乔南家而来,他们是怎么知道沈乔南回家的呢?沁水村的村民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这群外来户。

他们到沈乔南家以后都开始跪拜,然后作为代表,长辈拿出了一筐蒸馍,“沈主任,你好啊,你和杜医生都是好人,我们感谢你们给了这条路啊,不然我们喝西北风去,不然我们骨头都被狼狗吃了,能在这里安家落户,我们太开心了。”

“在国家的代表到来之前,我们隆重的表达大家对您的爱戴和感谢,老少爷们,吹起来,跳起来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谁家娶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