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阅卷 等待(1 / 2)

经过此事,科举再无波折,于

对于考生来说,走出考场便是结束。

成绩如何,听天由命。

但对于陈青兕来说,考验才真正开始。

糊名、誉录,预防作弊的关键,不能有一丝差错。

负责糊名之人,在礼部将所有考生卷子名字遮掩盖印,然后如软禁一般,不得出院子,更不许见外人。

抄卷官在太常寺,将所有糊名的卷子都抄录下来。期间任何人不得破坏糊名,但有损毁,即刻问责。

阅卷官凭抄卷官所写的卷子定分,以此来杜绝考官通过字迹或者记号什么的来辨认考生身份,将可能的舞弊行为都扼杀在摇篮之中。

其实有张良计,便有过墙梯,科举之所以在后世如此复杂,就是因为有奇人一次次的破解制度,逼得朝廷不断的完善改革。

任何制度不管他多好,只要用久用多了,就会有漏洞出现,需要不断地修正改革,才能长时间的使用。

便如此次科举,在很多方面需要整理经验。

但别的不敢说,至少这一次考试,在公平上是有保证的。

就这糊名、誉录制度以及实行起来的弯弯绕绕,那都是几百年的经验心得。

或许在将来有高手寻得其中漏洞,但至少这一次没人有这本事。

别说他人,至少陈青兕这个主考官他都没办法作弊。

如果真能暗中搞鬼,李治亲自过问的殿试,他无法决定,可这省试的名单,非得内涵一下。

狄仁杰

就他俩的能力历史地位,百年后谁不说一句陈青兕慧眼识英杰?

可惜……

陈青兕自己也无法左右考生们最后的成绩,就算是主考官,在抄录的卷子没有全部评分完毕后,才能解触正卷,确认考生姓名,然后放出榜单。

对于阅卷官的评分机制,陈青兕并没有更改。

毕竟这是古代,关于数字上的统计越复杂越容易出错,化繁为简未必不是好事。

这个时期的阅卷官并不给卷子打详细的分数,而是凭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对应后世就是优、良、中、差。

每个阅卷官根据自己的标准,给考生的试卷评分,三张卷子,帖经、策问、杂文,谁得的甲多,谁就位列前茅,如同奖牌榜单一样,不计较整体成绩,得甲多之人为先,得甲数量一样,再来看后面的乙、丙的数量。

如果都一样,就由主考官来决定谁的排名靠前。

毕竟身为主考官,还是有一定特权的。

在糊名制出来以前,因为可以看着名字打分,所以会出现行卷巴结考官的习惯。

现在名字都给糊上了,连字迹都无法辨认。

阅卷官也只有公允的评分。

只是两万考生,六万份卷子,每一个阅卷官都要认真批阅,真是辛苦他们了。

没错!

陈青兕作为总揽全局的主考官,并不直接参与阅卷。

他的最后任务是从一群成绩相近的人卷子里,排出一个名次。

便在省试榜单放出来的前夕,狄仁杰三个字已然家喻户晓。

此次科举规模之盛大,远超以往,话题性十足。

兼之各种情况不断,有作弊有冒领,还有考试的时候受不住压力发疯,更有甚之在凌晨时分在贡院里放火。

这些事情一件件话题性十足,都是长安士绅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毫无疑问,贡院放火是最吸引人注意的。

而狄仁杰一个普通考生,居然在考场上协助主考官陈青兕破案,将此事之离奇,推向了巅峰。

尽管科举成绩没有出来,狄仁杰却先一步闯出了名声。

范履冰有些羡慕的看着面前的老大哥,自己西飘长安两年余,凭借状元的身份,也闯出一点名望,但跟进京不足一月的狄仁杰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

就狄仁杰情况,与去年陈青兕进京亦不遑多让了吧。

“兄长从哪里学来的破案断案的本事!”

名扬长安,狄仁杰并未多少兴奋,二十七八的他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说道:“家父四处为官,担任过越州剡县令、华州郑县令、孟州河阳县令,其中在越州剡县干的最长,有四年之久。剡县远离京师,地处偏远,令法不通。家父初来乍道,手上无人可用,为兄为父解忧,当任其佐史。剡县上任县令不作为,留下了很多积案。为了让父亲得到百姓信任,为兄从积案入手。最开始不得其法,随着调查深入,逐渐找到了些规律,对于断案颇有心得。贡院纵火案并不复杂,火不可能无故点燃。只要寻得关键引火之物,自然能破。”

狄仁杰在断案上天赋超群,却也不是天生就会,是经过时间磨砺的。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不明意味,道:“即便没有我在,昨夜那贼人也逃不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