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我们生来就在世界之巅(1 / 2)

真到了那一步,结果会如何?

李世民打下来的威望,很可能一朝散尽。

唐王朝失去了威慑力,四方诸夷还会听从“天可汗”的旨意?

一纸诏书,还能让各部出兵协同唐军作战?边境还能如今日这般安稳?

陈青兕知道江南苦,作为产粮重地,江南担负了自身难以承受的责任义务。

可江南苦,总好过天下苦。

何况天下真要有变,江南又岂能独善其身?

陈青兕尽管心疼江南百姓,却也不觉得李治的做法有错。

趁着优势的时候主动打,总好过劣势的时候被动打。

故而陈青兕最后强调道:“在下以为,能战方能止战。若无陛下这些年打出的威势,张詹事觉得边境还会如此安稳?边境一直不稳,又如何维护商道发展自身?”

“陈先生此言差矣!原以为先生与世人不同,有悲天悯人,匡扶正义之心,不想竟与大多人一般,也是为了自己的虚名,无视天下百姓的生计的庸俗之人。”

相比张文瓘,李敬玄的语气重了几分。他为人古板,眼中非黑即白,陈青兕如此言论,在他看来是罪大恶极。

所有主战人士,无一例外,都是受这时代好战的风气影响,一心想着一将功成万骨枯,以数万将士的生命,以天下百姓的去换取自己的功名。

只有他跟张文瓘这些少数人才能抵御成名诱惑,是真正能为民请命做主的贤士。

陈青兕有些错愕,这李敬玄脑子有病?

有道理说道理,莫名的生出什么优越感,堂而皇之的指责自己庸俗,自己欠他的?

对于张文瓘,陈青兕还有兴趣辩上一辩。

面对李敬玄,却连说话的兴趣都没有。

张文瓘坚持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也反对陈青兕的说法,但他将之视为政见不一,能够理性对待。

而李敬玄却坚定的觉得自己跟张文瓘是对的,陈青兕等与之持有相反意见的都是错的。

完完全全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站在道德的最高点,蔑视众生。

这种人根本跟他说不通的,难怪历史上刘仁轨不惜给自己留下污点,也要整他。

历史上张文瓘病重,李敬玄继任了他的政治遗产,正好当时主战派是刘仁轨当政。

李敬玄将刘仁轨视为国贼罪人,刘仁轨每有奏请,不管是什么意见,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一心想要将刘仁轨赶出庙堂。

也不知是李敬玄太过火,还是怎么的,将刘仁轨惹急眼了,向来正派的刘仁轨出了昏招,既然李敬玄一直反对主战,觉得打仗容易,那就将他推上前线,让他镇守河西,看看他有什么表现。

也许刘仁轨是想让李敬玄见识一下什么是战场,也许是想让他知道他的不战理念,面对已经起势的吐蕃是多么可笑。

结果李敬玄遇到了吐蕃的军神论钦陵。

一方是当世最顶级的名将,一方面是完全不知兵士的蠢货,结果可想而知。

唐前军刘审礼部全军覆没,李敬玄因不会用兵,退守在一处洼地。

论钦陵直接抢占四方高地,将唐军困在瓮中,便在唐朝十八万大军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黑齿常之抓住了机会,夜袭吐蕃军营,惊退了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收拾残军逃还鄯州。

此后李敬玄就彻底老实了……

李敬玄还想教育一下陈青兕,让他知道年轻人得向前看,语重心长的说道:“真正的贤德之人,他的功绩不应该建立在将士的尸体以及百姓的困顿之上,而是让天下百姓享受太平,让天下人都能吃饱穿暖。真正的善战者不应该轰轰烈烈的打一场大战,而是止战,让百姓免于战祸。哪怕为此籍籍无名,视为善战者无赫赫战功也!”

李敬玄表情激昂,眼眸中透着一丝狂热。

陈青兕有些头大,这种人最让人头疼,也最让人无语。

因为李敬玄并不是自私自利之辈,他的一切行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一心为公,他真就是这般想的。他真就觉得想要拯救天下,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停止战争,削减军事支出,将省下来的钱用来发展民生。

这种人你是跟他说不通道理的,他不为私心,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将所有反对的人都视为小人,自开无敌。

见陈青兕不说话,李敬玄颇为自得,都说陈青兕才气纵横,能说会道,今日一见不过如此。

陈青兕有些后悔,叹了口气。

李敬玄一脸笑意,说道:“陈先生也无须叹气,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

他还以为陈青兕让自己说服了。

陈青兕摇了摇头道:“李詹事丞误会了,在下只是后悔,将铁勒五部叛军歼灭的太快,不然便可让李詹事丞去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莫要造反,免得伤了和气。不过无妨,不是还有高句丽、百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