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法式大教堂(1 / 2)

路佳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家乡那座法式大教堂里度过的。

西部有一条叫龙泉江的河流,这条河流从玉泉山脉横穿而下,最后流入母亲河—长江。

而路佳的家乡就在龙泉江的上游右岸,属于玉泉山脉的一部分,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景秀丽。

最神奇的是,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大山里,在半山腰的一片山坳里,居然藏着一座法式大教堂。

从小到大,路佳就始终没有想明白过,这红毛鬼子(老家那些老人们对外国人的一种称呼)究竟是怎么想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居然在闭塞的大山里建了这么大一座教堂,劳命又伤财,这信仰的力量也未免太强大了吧!难道耶稣真的有神力?

因为路佳爷爷解放前,在教堂当过神职人员,而路佳的二爷爷解放前,还到过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就读,文革被作为牛鬼蛇神,没少挨批斗,后来还被下放到省城的机场,成了劳改犯(劳动改造的犯人的简称)。

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爷爷又被平了反,而且还很风光,不仅在省城大教堂担任了地区的大主教,还是省政协的代表,颇受政府优待。

路佳小时候听爷爷说过,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大教堂,始建于一八八八年,是一个法国传教士,叫路易斯.安纳的人设计修建的。

这座教堂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材和木材,教堂主体雄伟壮观,两边的辅助建筑也别具特色。

教堂的主建筑大概有六层楼高,建筑面积有两千多平米,里面有十二根大圆石柱,横梁全是巨大的木头组成,石柱上雕刻有各种精美图案,龙飞凤舞,潇洒飘逸。

教堂的正面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拱形大门,两端还有两个比大门略低,略小的拱形门,教堂的两侧还各开有一扇门。

教堂正面除了门是铁质和木质以外,其它全是石材,那些石柱和石面上都雕刻有各种人物和花鸟,有许多图案取材于圣经故事。

教堂的两侧是两排平房,平房和教堂之间也各有一道拱形门,这些平房的层高都很高,可以从中间隔开,变为两层阁楼,也就是说有两层楼高。

平房和教堂之间是很大的天井,平房和教堂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无论从右边,还是左边,或者从教堂正门进去,也就是说,无论从这整个建筑的哪一道门进去,都可以去到里面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教堂的主建筑,还是两边的辅助建筑,都修建有街沿边边(老式房屋的一种结构),如果是下雨天,不出教堂,小孩子们就可以在教堂里玩一整天,只要顺着街沿边边走,也不会淋到雨。

设计真的很有特点,也很实用,可见设计者的技艺之高超,真可谓是匠心独具!

教堂主建筑的最高处,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十字架,那是教堂的标志。

解放后,教堂就成了集体的财产,生产队就用来作生产队储存粮食,开大会的活动场所。

教堂后面有两间特别大的厢房房,一间用来做小学堂,一间用来老师办公用,那里就是路佳妈妈黄老师的地盘。

两边的平房共住了十多户人家,这些解放前都是虔诚的教友们,路佳爷爷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解放后,虽然说是除了四旧,破除了迷信,也不准信洋教了,但那些祖祖辈辈信教的老百姓,还是会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做祷告之类。

路佳小时候就见过爷爷奶奶在家里,悄悄咪咪做祷告,家里也私藏有许多耶稣像之类的宗教信物,不过,爷爷奶奶可是反复告诫路佳,不准把家里的秘密告诉外人。

教堂前面是半个足球场大的院坝,院坝全是用方形石材铺砌,周围是用石板和石凳围砌,院坝正中有一条向下的路,也全是用石条铺成的石梯。

从教堂出来,顺着院坝中间的出口向下走,大概走五十米左右,就是一个正对着教堂正中的大亭子,亭子里有一口大铁钟,每天早晚都有专人负责去敲响大钟,钟声一响,回声在山间久久回荡。

坐在亭子里向上看教堂,那真的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坐在亭子里,抬眼向上望,隐隐约约还能看到教堂后面的山峰,在清晨,山的轮廓格外分明,山上的大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在黄昏,教堂和后山融为一体,整个就是一幅完美的风景画。

如果坐在亭子里,望向教堂的对面,那里就是连绵不断的玉泉山脉中段,群山环绕,龙泉江在群山中川流而下,直达长江。

教堂的后面环绕有一堵高高的,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半圆围墙,教堂就犹如它抱在怀中的孩子一般,被好好保护了起来。

据说,很多年前,红灯教的人前来攻打教堂,教堂的护卫队就是通过围墙的有利攻势,打退了来犯者。

路佳小时候,每天就和小伙伴们在教堂里玩耍,躲猫猫(捉迷藏)。

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教堂周围的三个大池塘都结冰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