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古颍川无法自拔(1 / 2)

“秘库?你是说皇宫的内府库?”

张杨心想这内府库怎么可能还存在?

上一次皇宫被烧杀放火的,哪还会完好啊?

何太后摇摇头,道:“不是内库,内库早就空了。这是皇帝的秘库,就是历代皇帝私下存着的私藏,不多,都是一些皇帝喜爱的精品。当年我听先帝说起过,说里面就是一些珍稀宝物,一些藏品。”

“如今我儿肯定是用不上的,由弟弟带走,也算是不至于被董卓那等恶人败坏了。”

“原来如此,那好,那我先保管了。”

万千不舍之下,张杨还是离开了永乐宫,来到了秘库所在,其实就是天子居住的宫殿后院地面之下。

若是没有何太后指点,估计谁都想不到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房间,地板之下竟然是空的。

张杨来到秘库,发现这里只有一丈见方,里面有一排排的箱子,他随意打开一只,只见里面就有一些字画,还有一些玉雕之类的。

再打开一只箱子,发现里面有一些锦帛书籍,他也懒得再看了,一股脑将所有的箱子全都收入随身仓库,然后重新锁好秘库,带着两千多禁军离开皇城,出洛阳直接前往颍川而来。

傍晚时分,张杨终于来到了颍川郡治所阳翟城。

之前侯成所带的一千多兵马全都在城外扎营,张杨到来之后,索性就合营一处。

当晚,唐瑁带着颍川太守李旻一同拜见了张杨。

李旻为张杨大军带来了粮草,又给张杨带来了丰盛的酒食。

张杨和李旻并没有交情,李旻之所以这么热情,一是因为张杨扬州刺史的身份;二是因为唐瑁的推荐。

扬州虽说偏于一隅,可一州刺史依旧是这个时代的大人物,是封疆大吏,李旻一个郡太守拜见刺史大人实属应该。

更何况还有唐瑁这个会稽郡太守兼颍川唐家身份做推荐。

李旻回城之后,唐瑁跟张杨介绍了他先来到颍川的成果。

“主公,郭嘉郭奉孝终于招揽到了,呵呵……还有徐福……”

对于唐瑁称自己为主公,而不是大人,张杨一时间有些惊讶,都差点忘记了他说的郭嘉已经招揽到的大事。

“这个,唐太守称呼吾为大人即可……”

“不不,这是奉孝说的,他说只要主公出洛阳,就是瑁的主公了,而不是大人了。”

张杨一听是郭嘉说的,自然就明白这里面的意思。

称大人,是指大家都是同朝为官,只不过你张杨是刺史,是上级而已。

称主公,意思就是直接归附张杨,并无汉朝的因素了,相当于是从属于张杨势力。

这两者之间区别大了去了。

一个是同僚,一个是主从。

说起郭嘉,张杨再也按捺不住,立即让唐瑁去将郭嘉和徐福请来。

张杨知道,有这两位的加入,他去扬州无忧矣。

“郭嘉(徐福)见过主公!”

“好好好,来来,坐,坐下说话!”张杨实在太高兴了。

而他的动作在郭嘉和徐福看来,却是非常的感动。

一州刺史,西园禁军元帅,对他们竟然如此的平易近人。

在他们看来,自己两人都是出身寒门,虽说张杨出身也不高,但是好歹是从京城来的,又是一州刺史,寿春侯,官职够高啊。能够做到张杨这样的,基本可以算是很难得的了。

要知道,即便是出来单干的袁绍,从职位上讲,都没有张杨这么名正言顺。曹操就更不用说了,离开洛阳时是逃犯身份。后来混了一个行奋武将军,那也是袁绍自己给他封的,没有天子的正封。

也就是说,现在的张杨是根正苗红,实打实的封疆大吏。

而在张杨看来,他知道颍川有许多人才,可为什么直接就让唐瑁来找郭嘉和徐福,而不是荀彧荀攸呢?

主要就是他知道,依照他目前的出身,再加上任职的又是远离颍川的扬州,荀彧叔侄是不会投靠他的。

直白说,就是他还不够资格。

历史上荀彧也是先去投靠袁绍,后来发现袁绍不咋地,这才改投的曹操。

而那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兵精粮足在东郡立足了。

对于张杨这个穿越者来说,有郭嘉和徐福就已经够了。

荀彧什么的,他还真的不想沾染。

“主公,听唐太守说,主公是生而知之者,不知可否……”郭嘉好奇地问道。

这时候徐福也是盯着张杨看,他们都听唐瑁吹嘘了张杨的神奇,这也是他们愿意投奔张杨的一大重要因素。

要知道,追随一个生而知之者,这成功的可能性可是大大增加了。

张杨笑笑道:“你们看看,我手上是不是啥都没有?”

忽地,从他手中出现一把短弩,郭嘉和徐福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