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武威观天坑乍现(1 /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唐强和夏思思来到云台山已经一年有余。

这一年之后,唐强和夏思思心无杂念,踏踏实实住在武威观,每天上午跟着青提祖师参禅悟道,下午练习功夫,武功修为大有长进。

徐茂公肉眼可见,这两个人成长速度太快,真是天赋异禀的人才。

白天,青提祖师和徐茂公的带领下,唐强和夏思思学习儒家道家思想,孙子兵法和一些排兵布阵,斗逗引埋伏的用兵技巧和案例,下午,由菩提祖师亲自教他俩武功,用青提祖师的话说,唐强对于武学方面造诣极高,基本上达到了一点就通的地位,而夏思思相对较弱,但也是屋里挑一的人才。

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唐强发现这个青提祖师可了不得,不光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排兵布阵,沙场征战技能也是一绝,用青提祖师的话来说,将军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种,管他叫做纸上谈兵类,这种将军熟读兵书,对于各种阵法,如何领兵打仗了然于胸,但是并没有实战能力,或者说在实战中就发挥不出来他的能力,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的马谡,能言之未必能行之者,这种将军不值一提。

第二种,就是对于兵书战策的熟练程度掌握的比较一般,但是实战经验和个人能力比较出众,叫能行之未必能言之者,这种人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天赋,可以称之为将才。

而第三种,则是古代将军中最为高等的一种,既知道怎么排兵布阵,有有实战能力的将军,叫技能言之又能行之。

但这三种却都是将才,青提老祖的目标,是要把唐强变成顶级的帅才?

那什么又是帅才?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文能上马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

首先在个人武艺上,要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水平。

其次要达到五德。就是《计》中所说的五个条件:

智、信、仁、勇、言。

何为智?第一,要足够的聪明,要有足够的天赋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战争来临时,从怎么备战,到怎么行军,如何排兵布阵,怎么找到敌人的弱点,要面对不同的敌人,随时都能想到应对的办法,不仅要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还要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水平。

第二,还要具备知天地的能力,能通过观察天气形象,来确定天气,知晓地形,何为六型,什么是九地,只有懂了这些,才能更好的排兵布阵。

何为信?具有管理大军团作战的威信和诚信,能做到施无法之赏,悬和交之令,严于军纪,赏罚分明。

何为仁?要体恤下属,不能一味的高高在上,要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你的士兵才会死心塌地的为你卖命。

何为勇?要求将军果断决绝,敢于决策。

何为严?就是要军纪严明,慈不掌兵。

这一年以来,青提老祖和唐强没干别的,师傅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这一年胜别人十年。

等再看一年强的唐强,已经是天壤之别。

但是,这距离青提祖师的要求还差的很远,对于一统天下来说也远远不够,所以青提祖师总是对唐强和夏思思说,千万不能骄傲,还得虚心学习。

这一日早晨,唐强和夏思思正坐在青提祖师跟前,学习阵法,今天讲的是一字长蛇阵,怎么布阵,又怎么破阵。

这一年的相处过程中,唐强和夏思思就发现这个青提祖师是真好,青提祖师也是一样,怎么看怎么喜欢这两个徒弟。

三个人既是师徒,也是朋友。

夏思思对于武功上的造诣比较一般,达不到唐强的天赋水平,但是对于排兵布阵,深有自己的一套心得,经常可以举一反三,想到很多老师都没想到的破解办法,而夏思思则把排兵布阵看作是下围棋,一个下,一个界,经常自己一研究就天,自己也不亦乐乎。

徐茂公在旁边陪着,四个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就在这四人商量的时候,这几人就听见武威观的后院,晴天霹雳一声巨响,这一声响,说石破天惊也不为过,众人没有准备,皆被吓了一跳。

怎么回事?徐茂公出去一看,就看天色阴沉,要下大雨,听着雷声雨下的就不会小。

果不其然,两分钟后,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这大雨下的,离着远点都看不见东西。

这与下的急停的也急,不一会,天空放晴,跟刚才大雨滂沱完全是两种景象。

嗯?青提祖师心里,昨日夜观天象,并没有显示今日有雨,而且这雨下的太急,去的又快,真是不太正常。

难道说我真的老了?看天气都看不准了?

正在纳闷之际,门口进来一个小道士急忙来到:

“师傅,师傅,不好了,出事了。”

小道士身上都被浇湿了,顾不上擦赶紧跑到祖师身旁。

青提祖师面带不悦,把脸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