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机械伦理(1 / 1)

在一次对ai研究中心的探访中,卫斯理不慎触发了实验室的安全机制,一排排沉重的防护门迅速封闭,将他困在一个充满有毒气体的密闭空间内。正当绝望之际,一个名为“守护者”的维护型机器人违反了既定程序,自行判断并采取行动,巧妙地解锁了密封门,将卫斯理从死亡边缘拉回。

这次经历不仅让卫斯理逃过一劫,更让他深刻反思。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在书房里埋头疾书,一篇名为《机械伦理:在智能时代寻找道德罗盘》的文章逐渐成形。

【卫斯理的日记摘录】

“我曾无数次想象,未来世界中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会如何演变,但从未料想到,我会成为这一命题的亲历者。守护者的举动,让我不得不重新评估我们对ai的认知边界。如果一个机器能够基于同情心做出救援行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它的道德责任?它的行为,是否仅仅是对编程逻辑的执行,还是体现了某种内在的‘伦理感’?

在文章中,我提出了几个核心议题:首先,我们能否,又应否,赋予ai以道德判断的能力?其次,一旦ai有了道德判断,它们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者,人类社会又该怎样调整法律与道德框架,以适应这些非生物智能的存在?

我主张,ai伦理框架的建立,应当基于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促进人类福祉,二是维护ai个体的权利(如果可以称之为权利的话),三是确保技术发展不偏离人类的普遍价值观。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计算机科学、哲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共同勾勒出一个包容性与前瞻性的伦理蓝图。

此外,我呼吁国际社会设立一个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督ai的行为准则,处理涉及ai伦理的争议,确保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同步前行。我们不应恐惧ai的力量,而应引导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同时尊重每一种智能形式的尊严。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人担忧这会开启潘多拉的盒子,让机器凌驾于人类之上;也有人认为这是迈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经之路。无论如何,这次意外成为了转折点,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关于ai道德规范的严肃对话。”

随着文章的传播,卫斯理与白素收到了来自各大学术机构、政府代表乃至普通民众的反馈。他们开始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各界人士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孕育希望的未来,一个机器与人类能够共存共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