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上火 只有说好话才管用。(2 / 3)

华枝春 怀愫 1809 字 1个月前

着殷氏发病,老爷难受劲儿最大的时候求他点头过继的。

她筹谋这事多久了?两天,两天就办了这样的大事!

永秀见姨娘不理会她,咬咬唇,扭头看向船外。

日头渐落,满湖余晖。

她想到那个经盒,好不容易攒满了,也不知有没有送出去的一天。

船舫到别苑渡头时,天刚黑下来,渡口守着的婆子早早看见来船挂着容家的灯笼,赶紧点起渡口的石灯照明。

罗姨娘刚下船就问来接船的婆子:“老爷这会儿人在何处?”

容寅离开和心园就去了见山楼。

真娘吃了药,一日有大半日都在睡,他让唐妈妈把真娘掉的头发收拢起来,用帕子包了给他。

他坐在桌前,铺开软毡垫子一根一根收拾好,再用发带紧紧扎牢,卷起来收在旧时真娘给他绣的鸳鸯荷包里。

鸳鸯身上的彩线已经有些起毛,绿底的荷包也微微褪色,但容寅一刻也没离过身。

真娘手慢,好不容易才能做出一只荷包。

如今他也时常能收到妻子绣的荷包,但那些都跟这个不同的。新的他看一眼都觉得锥心,仔细收在盒中,这个旧的装着真娘的落发,放在手边,时时摩挲。

常福在楼下禀报:“老爷,姨娘来了。”

这处见山楼,除了他和朝朝,连永秀也不许来。

容寅皱眉收起荷包:“叫她在外头等着。”

天一晴,园中花树盛放,从见山楼窗户看出去,几树红花白花云霞似的半掩住了真娘的窗。

容寅又看了眼花树后的那一团灯火,这才下楼去。

“不是报信说永秀并无大碍,怎么回来了?”

罗姨娘满眼心疼望着容寅的额角:“永秀受了惊,虽没大事但她日日缩在房中连门都不敢迈,我想不如就回来罢了,也别再折腾孩子,还跟周夫人朱姨娘她们都打过招呼。”

她说到此处,语气中略略带了些埋怨:“得亏得我回来了,我才刚下船就听说老爷受了伤?”

伸手想去碰一碰容寅的伤处,指尖还没碰到,容寅便退后了半步:“没什么大事。”

罗姨娘那手并没有缩回去,依旧仰头望着容寅的伤处:“老爷抹过药了没有,赶紧到火灯处我看一看,请大夫了没有?”

一句也不提过继的事。

容寅本来还想她怎么突然回来,听她句句都是关切,刚要宽慰她两句,忽地道:“朝朝的脚扭了,你知不知道?”

只问他的脸,却一句也没问朝朝的脚。

罗姨娘心头一凛,但她立时接口,语调还高起来:“刚知道的,要是不赶回来,我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老爷你伤了脸也不请大夫,朝朝她伤了脚也没请大夫!你们父女俩倒叫人操心!”

张全有家的没报东院请大夫,那就是没请过,手底下人这点事要是还办不好,她早就不会留用。

果然容寅一听她这句,脸色大急:“朝朝她没请大夫?她说请过了呀。”

罗姨娘作状叹息:“你们男人的心能细到哪儿去?她说请过就请过?请的哪个大夫,大夫怎么说的?药方开了什么?到底是伤筋啊还是动骨呀?”

容寅当然一问三不知,他越听眉头皱得越深,抬步就要去东院看女儿。

罗姨娘脸上依旧带着忧色,紧紧跟在容寅的身后,二人都已经走到云-墙边的月洞门上了,容寅突然刹住脚。

他步子一停,罗姨娘就知道不好,她不等容寅说话,自己作出尴尬模样来:“一时心急,我倒给忘了。”

说着站在月洞门这边不动,还欲言又止作叮嘱状说:“老爷可问得细些,姑娘家的脚仔细着呢,万一伤了筋没养好,一到刮风下雨就会疼。”

这会儿天已经全黑了,丫头婆子们在两边提着灯照路。

容寅见灯光下的罗姨娘满面风尘,脸色憔悴的模样,想到她既为永秀提心,又为朝华和他忧心,顿了顿说道:“今日,我带着朝朝去过老宅。老太太已经点了头,许我过继一个孩子。”

罗姨娘假装刚刚听闻此事,想了想缓声说:“老爷愿意那有什么可说,是要去族中选一个呢?还是大老爷二老爷家的小少爷?”

“要我说,还是族中选一个更合适。”两天把事办了,把人带回来,那就不可能是大爷二爷的孩子。

容寅看她这样,愈加满意:“人已经定了,往后就养在朝朝院里。”

罗姨娘一直等到此时才面露犹疑,她轻叹一声:“老爷,不是我说,这也太不体恤孩子了。”

“我方才也已经听说夫人病了,只是不好提。”罗姨娘又叹一声,“夫人的病咱们都帮不上手,就只有三姑娘在跟前忙着,她已经要给夫人侍疾,还再带个孩子……”

“也不知道这孩子多大了,要是四五岁,那正是闹人的年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