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金丝蜜(1 / 3)

华枝春 怀愫 2410 字 1个月前

华枝春/怀愫

沈聿生在榆林,长在榆林,十岁之后才扶棺回乡。

榆林是九边重地,朝华早就写信让纪叔不必冒险去查。

纪恒哪能放心得下。

当年容三公子与大姑娘也算得青梅竹马,多少人眼里中天造地设。

二人去过月老祠花神庙,容三公子当着那么多神仙的面起誓此生再不沾二色,不也一样刚成亲没多久,就有了罗姨娘和五姑娘?

他亲去过衢州,知道沈聿在乡间没有一点恶名,为求安心还是托交好的行商再去榆林打听打听。

“姑娘安心,我是托陕甘当地盐酒帮的商人打听的,他们地头广人头熟,不会犯官府忌讳。”

外省人就算千里迢迢的去了,人生地不熟又已经过了快十年,也打听不出什么来。

本地的盐酒帮便不同了,山长水远,信在驿站走了个来回,刚送到纪恒手中。

非是我手伸得长,是人在幼年时若遭逢过大变故,心性便不好说了。??[”或是更坚忍,或是更悍戾。

他实在忧心姑娘所托非人。

纪恒虽放良了多年,但在朝华面前一向恪守规矩,绝少用长辈的口吻说这些。

朝华知道他是一片好意,但她笑了:“纪叔,旁人看我也是一样。”身边亲近她,偏爱她的人,才不挑剔她。

朝华接过信件,并不着急拆开,装进随身斜挎的小佩囊里。

这个佩囊书本大小,是甘棠想到要给朝华做一个的。

甘棠生着病也闲不住,躺在床上翻找布料比划大小:“佩囊比荷包能装的东西多,姑娘总是简装出行,用这个更方便些。”

街市上的商客、香客、学童和民人男女出门时都会挎上佩囊。

甘棠想过了,等那边宅院收拾好,姑娘就要常常出门学医看诊,随身挎包能装银针和纸笔,还能揣上些药油防蚊虫。

芸苓送点心的时候瞧见甘棠病中还动针线,一把抢了过去:“你还病着呢,这东西还不容易,我来做就是。”

她针线上比甘棠更灵巧,很快裁剪出来,还比划给甘棠看:“带子缝得牢些结实些就好,里边再加个隔层。”

先做了一个,朝华试背在身上,让芸苓调节背带的长度。

一边看一边翘起嘴角:“我这样像不像个女游医?”包中正可装一套软羊皮裹着的银针,一套行囊笔。

拔开塞子竹筒塞子就能沾墨写医案药方,方便得很。

朝华站着,芸苓坐着比划背带的长度收针:“姑娘这话说的,哪有女游医呀,外头那些都是叫医婆!”

连她们生了病都不会请医婆看,甘棠病了请的都是正经大夫。

“如今还没有,以后哪知道呢?”朝华说了那么一句,又道,“这佩囊很实用,用结实布料再做两个,不必绣花打籽那么麻烦。”

芸苓听了就扁嘴,哪能真做素面的给姑娘用?她比着朝华寻常那几件简装

衣裳,做了颜色相配的佩囊。

青衣配轻红色,黄衣配雪青色,雪灰的衣裳颜色太沉,就给配了个彩拼杂色的佩囊。

ˇ想看怀愫写的《华枝春》第 58 章 金丝蜜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甘棠看了就赞:“配得正好。”姑娘已经这样忙了,小处也让她看着舒心才好。

朝华把信装进佩囊夹层,对纪恒道:“纪叔,先带我去看看病人罢。”

院内两侧屋中住病人,正堂收拾出来作看诊煎药和以后针灸的场所,婆子丫头也都住在两边的偏屋里。

丫头婆子都是纪恒从庄上选出来的伶俐人,看见纪管事跟在个年轻姑娘的身后,知道这是主家。

她们虽不明白主家为什么要收女疯子,但都麻利上前问安:“姑娘好。”

行礼行的七零八落,规矩不严,但朝华也不用她们讲宅门里的规矩,只要仔细能办事就好。

朝华问道:“就是你们几人一路照顾她们?”

二人一个点头,一个应“是”,各自自报过家门,婆子姓陈,小丫头没名字就叫三丫。

朝华带她们走进正房屋内,坐在书桌前。芸苓快手快脚取了纸笔来,又磨上墨。

朝华打开佩囊取出竹管,自竹管内倒出支细笔,沾墨抬头,问道:“你们说说,这三个人都叫什么姓名,多大的年纪,分别是什么症状?”

这就是在考问她们了。

纪管事给的这个差事,比在庄上种地得钱多的多,来的时候就说定了,要是差事当的不好,还送她们回庄上务农事去。

姓陈的婆子赶忙道:“第一个来的是芸娘,今年十四……姓冯!”

陈婆子一拍巴掌:“村里人说她是七八岁撞了头了,醒过来人就傻了,年岁越大就越疯,拎着镰刀砍人呢!”

朝华的笔尖凝住,这不是她想找那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