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一生情 一杯酒,城古特曲”(2 / 2)

原来的副主编兼任小说组长李天芳已经调到作协,专门从事写作,而原来的副主编兼任文学评论组组长王宇带着几个人去创办《小说评论》刊物,空缺的位置自然要由方明华的人顶上。

而这些平时都是方明华比较欣赏的编辑,和他走的也很近。

大会开完之后,方明华又留下三位副主编,四人开了一个小会,讨论研究新的编辑部成立之后的工作。

“大道理我就不讲了,咱们拉来18万元的广告费,全单位的同志都很高兴,这大大缓解了杂志社财政上的压力,但是这不是根本。”

“一本好的杂志最根本还在于你刊登的作品内容是不是精品,读者是不是喜欢。”方明华表情严肃:“这是咱们的立社之本,也是当务之急继须解决的问题,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都拿出来说说。”

“我说!”白苗第一个发言:“要刊登好的作品,最快的办法就是向一些优秀的作家约稿!方主编,我建议要以编辑部的名义向刘锁娜、莫岩、马原这些新崛起的新锐作家写信约稿!就像你原来在小说组的时候那样。”

82年方明华刚进入编辑部小说组任编辑,就利用各种机会向王安依、李宝存等人约稿,当然没忘记省内的陆遥等作家,当时《延河》刊登的小说质量明显提高。

可惜他不久就调入任副主编专门负责诗歌散文组工作,诗歌起来了,但小说却又慢慢沉寂。

连刘锁娜那篇《我别无选择》送上门都不愿意要,让《人民文学》捡了便宜。

现在方明华听了白苗的话说道:“白苗,你的想法非常好,但力度不够大,像莫言、马原、刘锁娜这些新锐作家,向人家约稿的肯定不止咱们《延河》一家吧?人家凭啥不投《人民文学》投咱们《延河》?”

“方主编,你的面子大啊。”白苗笑着说道。

“别拍马屁!”方明华笑骂了句。

其余两人听了都笑起来。

“好了,好了,不说笑了。”方明华不想在这个方面开玩笑,他接着说道:”我的想法是,邀请国内一些中青年作家,到咱们西京开个文学创作座谈会,大家坐一起聊聊文学,顺便嘛,逛逛兵马俑,爬爬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