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民国时期建的小学(1 / 2)

第479章民国时期建的小学

“我没意见,咱们个人也捐点,每人出上五千块表示一下个人心意,怎么样?”

“行,张支书说修小学需要最少要五万吗?咱们一共捐上十万块!把学校修的漂漂亮亮的,校舍、桌椅板凳、教学器材都是最好的!看有没有老师愿意来?”

“光这个不行,还得提高老师的待遇。”方明华提醒道:“就像学文那样,即便是学校再漂亮,那点微薄的收入也没法安心教书!”

“你说的对,那咱们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谁愿意来村上教书,每月补助60元!怎么样?”

“这个可以!”

“还有失学儿童,肯定有上不起学的小孩,这也必须资助。”

“对对对,明天早上起就去找张支书说!”

第二天早上一大早,方明华和赵红军起床在村委会找到张贵生,向他说了自己要捐助自己修建学校并资助学校师生的想法。

“好啊,好啊。”张贵生激动得连连点头。

“红军、明华,等学校建好之后,我们一定在学校门口旁边刻個功德碑,上面写上你们的名字!”

“别,别”方明华赶忙谢绝:“只要学校条件好了,学生们学习成绩提高,将来能考上几个大学生,这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功德碑!”

既然决定,就早日动工,争取在秋季开学的时候能让学生搬进新校舍,关键还有个资金到位的问题。

村上当然没有电话,于是两人开着车带着张贵生赶到乡政府,主要是找个座机给西京的宋棠棠打电话,让她立刻让财务人员转账11万元到指定账户,其中一万元属于方明华和赵红军个人出资。

此事免不了让乡上领导知道,刘书记代表乡党委政府又对两人感谢一番。

校舍具体怎么建设,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由政府负责,资金到位后就没他们的事。

方明华准备开车在周围逛逛,他们计划开车去距这里不算太远的永泰城址转一圈。

因其城堡形似金龟,又名永泰龟城。是丝绸之路沿线现存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和银川的镇北堡很相似。

结果车还开出村子,就看到进村的路上尘土飞扬,为首的是一辆奥迪100,后面还有桑塔纳、拉达、212吉普车浩浩荡荡一大堆。

原来是市、县、乡各级领导都来了。

为首的是吴市长,五十岁出头的中年男人,他紧紧握住方明华的手说道:“方主席你和赵总来这,咋不提前给我们说一声,别人可以不说,但我们市作协刘主席你要说声吧?天下作协是一家嘛。”

吴市长旁边就是作协刘主席,立刻接过话茬:“吴市长说的对,我们省作协赵主席到你们西京,受到你们作协的热情欢迎。你这次来的悄然无息,让你们胡主席知道,会笑话我们省作协的。”

刘主席说的赵主席是甘省作协主席赵燕翼,小说家、注名儿童文学作家,一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童话《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铁马》等。

方明华只好说自己这是一趟私人游玩,只要是想来当年插队的地方看看,不敢惊动官方。

“来的好啊伱们来一趟,就为板凳村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吴市长接过话茬,感慨道:“我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谢你们!”

一下子来这么多领导,一下子惊动了当地老百姓,许多人站在家门口观看,一边啧啧称奇说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多领导来村子。

今天算是开眼界了啊。

村支书的张贵生有些手忙脚乱,他带着全体村上干部赶紧迎接,大家就在村委会简陋的会议室里开了个会议。

吴市长代表市委做讲话,并且决定在三天之后将举办隆重捐赠仪式,届时市委一把手书记参加,市上的电视台将随行报道。

说实在,方明华和赵红军不想这么高调。

就是捐了十万块修了一所学校嘛,但他们也知道,有些事情是由不得他们的。

简短的会议结束后,市县领导就要返回,吴市长邀请方明华他们去市区居住,但被婉拒。

这次两人来就是要到曾经插队的地方回忆当年的火红日子,如果住到市区有什么意义?

等市县领导都返回之后,方明华和赵红军开着车,带着干粮和水,开始了自己的游玩,到永泰龟城转了一大圈。

雄浑的城堡四周,有星落分布的村子,更远处则是大片大片的戈壁滩,尽显大西北的苍凉。

龟城虽然年代久远,但里面还有几十户人家,除了完好的城墙,里面竟然还有一所小学——永泰小学,里面还传来郎朗的读书声。

分前院后院,青砖拱洞式校门,顶部有砖雕“海潮托日”四个字,校舍、礼堂都是砖土木混合结构,哥特式门窗,中西合壁式建筑,这在周围都是一片土坯房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