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曾经撵过两次杨贵妃?(2 / 2)

群臣说明原由,妾在此阁以候圣驾返回。”

玄宗愧疚,无法支吾,索性拽衾复寝,闭目不语。贵妃大吵大闹,催逼愈甚,玄宗亦动怒,道:“今日朕有疾,不可临朝。”

贵妃怒气冲冲,转身走了。玄宗再到夹幕间寻觅梅妃,已不见踪影,原来已被小黄门送走,并令其徒步归东宫。玄宗认定此事为小黄门播弄,怒斩之。李隆基毕竟是皇帝,怎能让贵妃如此吵闹,如此教训,一怒之下,便下令“撵回去”。于是,杨贵妃就这样被撵回了娘家。贵妃一走,唐玄宗突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很快就后悔了。直到第二天中午,玄宗仍茶饭不思,动辄发怒,鞭挞左右。高力士试探请旨,将贵妃接回宫。先将宫中衣物及米面酒馔百余车送至杨銛家。当初,杨家三姊及杨銛因贵妃被遣,感到大祸临头,相聚痛哭,当御馔兼至,乃稍宽慰。

为了掩人耳目,不让皇家糗事外泄,于当天夜晚,打开不常开的安兴坊禁门,由高力士用轻车接贵妃,从连接后宫的太华公主院宅而入。第二天一早,唐玄宗在内殿召见杨贵妃,龙颜大悦。贵妃裣衽下拜,涕泣谢罪。午后,玄宗即召梨园弟子,演出杂戏以娱贵妃。并召贵妃三姊一同进食宴乐。越宿,三姊皆封为一品夫人。自是杨贵妃恩遇日深,后宫无得进幸矣。

自西阁一幸,梅妃已有几年没有见到玄宗了。一日,梅妃仿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自作《楼东赋》,托高力士呈献玄宗,其赋结尾处为: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陇。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玄宗见赋,伤感不已。遂取珍珠一斛,令高力士密赐梅妃。梅妃不受,作七绝一首,再托高力士上呈唐玄宗,其诗曰: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寞。”

唐玄宗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谱以新声弹奏,名为《一斛珠》,自此曲名便有了《一斛珠》。

令人感慨的是,梅妃死于其后“安史之乱”攻入长安的乱兵之中。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娘家。这一次又是为了什么呢?

杨贵妃这次被撵的原因,正史皆记载为:“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

杨贵妃忤的是什么旨呢?

《杨太真外传》记载:“九载二月,上旧置五王帐,长枕大被,与兄弟共处其间。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

天宝九年二月的一天,在唐玄宗和兄弟们及儿子共叙情谊时,杨贵妃偷偷地吹宁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有人提出此说不可信,因为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十一月十五日去世,至天宝九年,已经死了九年。杨贵妃不可能与死人有染。其实此宁王非彼宁王,这里的宁王是指李宪的儿子李琎,被嗣为宁王。杨贵妃偷拿宁王的紫玉笛后,把玩许久,也按原调吹弄起来,玄宗闻贵妃笛声过来,见是宁王之笛,十分恼怒,说贵妃:“此笛宁王吹过,口泽尚存,汝何便吹?”

贵妃毫不在意,直至吹完原曲,起座冷笑道:“玉笛非凤鞋可比,陛下被凤鞋勾蹑,尚搁置不问,奈何责妾?”

玄宗乘酒性,勃然道:“汝连日蹇傲,出言不逊,难道朕不能撵汝么?”

贵妃也抗声道:“尽管撵!尽管撵!”

玄宗被逼得无可转词,遂着内侍张韬光,将贵妃送至杨国忠府。

杨贵妃这次被送回娘家,是唐玄宗除了教训杨贵妃,也是要灭灭杨氏家族的威风,因为此时的杨家已权倾朝野了。这一招果真很灵,杨家人慌了神,可又不好出面求情,而杨贵妃更是终日以泪洗面。因为,这一次唐玄宗并没有急着把贵妃接回去,而且送走之后就再没有了消息。杨国忠更害怕失去权势,便请玄宗宠信的吉温去做说客。玄宗虽然没有派人去接杨贵妃,但心中还是很想念的。这时,吉温来游说唐玄宗,正中玄宗下怀。唐玄宗立刻派张韬光去看望贵妃,还将自己的御膳分了一半给她。杨贵妃见皇帝派人来看她了,感动地泪流满面,马上伏地认错,还剪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由张韬光带回宫献给唐玄宗。玄宗一看到贵妃的青丝,又坐不住了,即派高力士将杨贵妃接回了宫。又加封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嗣后,贵妃稍加收敛,更为媚顺,故而恩顾经久不衰。

唐朝诗人张祜诗云:“梨花深院无人处,闲把宁王玉笛吹”以及《宁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宁王小管吹。”就是讽咏此事的。

这就是正史没有明说的,关于杨贵妃两次被唐玄宗撵出宫的真相。有人说,杨贵妃一生只是享乐,并未参与政治,不应承担红颜祸国的责任。焉知,玩乐奢糜与裙带关系又何尝不是励精图治与风清气正的天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