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这才是真正的浪漫(1 / 2)

催泪系导演 天下小黑 1160 字 1个月前

且听老周细细道来!

首先是奋斗者的浪漫——永远的激情澎湃,一直很喜欢发生在建国前后的故事,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很纯粹,也只有那个年代的故事才会让我热血沸腾。

西部,一队志愿军在归国途中神秘失踪。如果说陆光达的牺牲是自己清醒地选择,那么战士的牺牲则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

影片在夸张的盖章声中拉开帷幕,画面中是一份份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档桉材料。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简简单单一句话重似千斤。对于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牺牲不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如果陆光达不毅然决然地投身戈壁,也许他也会得诺贝尔奖。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肯定。而陆光达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和光环,放弃了家庭,连这声肯定也放弃了。在放弃中有一种坚守,“一辈子隐姓埋名”。这是面对孤独苦闷面对怀疑审查对祖国始终不改的忠诚。

浪漫在何处?

很快地,已经是《电影周刊》的主编的周清泉在专栏上专门为《横空出世》写下了一篇长评。

“《横空出世》一部浪漫的主旋律经典之作!”

尽管,有一部分人不是特别愿意相信,主旋律电影能拿到这么高的分数。

而这一次,《横空出世》真正的可以说片如其名,横空出世。

在主旋律电影,开始扎堆地出现,开始扎堆地被喷,开始扎堆地退出市场,在每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评分都被越刷越低的情况下,《横空出世》的几乎零差评的评价,让人很难不怀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

但是在某些方面,他们两个人却又是同类人,同样的深爱着这个祖国,同样的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他们是同一类人,陆光达知道,冯石也知道,所以,他们渐渐地开始被彼此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于是有了那天夜里在炉火旁陆光达的畅谈,于是有了夕阳下冯石情难自已的倾吐,飞机上的相视而笑,人群中紧紧相握的手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男人间心灵的对话原来也可以这样的令人沉醉。

这难道不够浪漫吗?为了彼此的共同的事业而付出一切的人,他们从来都是同类人!

彼此之间地惺惺相惜,尽管冯石不懂核物理,尽管陆光达也不懂带兵打仗,可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却是相同的在各自的领域做到了最好!

当然,浪漫同样的也有爱情。

其实陆光达和妻子王慧茹的爱情,在影片里面并没有太多的着墨,可是那四个拥抱,却令人沉醉。

他回到家,找牙刷找咖啡,可是她却含着泪说:“你已经十三个月没有回来过了!”

他给了她第一个拥抱,这个拥抱里面蕴含着他无尽地愧疚和歉意。

最难忘的是第二个,近在迟尺,却仿佛远在天涯,明明是最亲密的夫妻,可是他却连拥抱都无法给予。

可是他们都克制着自己,克制着!

第三个是在作为临时的家的窝棚里,昏黄灯光下的温情让人倍感温暖,第四个是胜利时刻的含泪相拥;

他们之间的爱情,让人不由地感叹,有时候,真正的浪漫的爱情,或许只是一个拥抱足矣!”

他们一个是功勋赫赫的将军,一个是高知分子,从行业上,从认知层面上来讲,冯石和陆光达,应该在很多时候,都是两个世界的人。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他们两个的初会,并不是那么的愉快。

他们有隔阂,甚至有争执,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因为他们的矛盾代表着知识分子和军人在观念上、作风上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和两人感情一波三折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戏剧性,也使友情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茫茫戈壁,一支队伍蜿蜒前行。队伍中传达着一句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到哪里去。”相对于伟大的国防事业,他们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写着历史。而他们无怨无悔,一样地卖命,一样地奉献牺牲。此时传来豪迈的音乐,一股悲壮的感觉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在这些无名英雄对祖国无条件的服从中自有一种崇高,一种更加纯粹的崇高,这种崇高令我肃然起敬。

无论是陆光达恪守信仰的理智,还是战士忠于祖国的情感,到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的时候,都化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弥漫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的是当代人难以体会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单纯的幸福。

本片是有气魄的,但是同样也是浪漫的。燃烧的激情被富于诗意地表达出来。主角冯石本身就是个诗人,他把蘑孤弹工程比作写大诗写好诗,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使他极具人格魅力。从“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的翘首企盼,到黄沙漫天中的夯歌,再到蘑孤云升腾时的泪光闪现,革命激情化作铿锵的诗句汹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