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如何用最简单的材料,做最美味的饭菜(2 / 3)

催泪系导演 天下小黑 2365 字 1个月前

更像是音乐电影。

而且需要大量的儿童演员。

没错,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放牛班的春天》!

可以说这是一部同样的载入影史的经典之作。

这种电影其实真的不好拍,没有超高颜值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戏,甚至全片只出现了两位女演员,连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小男孩。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色彩饱和度极低,连名字都翻译得颇显土气的电影,却拥有洗涤灵魂的力量。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让人明白何为师德,何为园丁。

一所名为「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辅育院,一个秃顶矮胖的代班老师,一群顽劣不堪的问题学生。

他们的相遇,居然碰撞出人间最动人的歌声,唤醒了孩童心底最纯真的善良。

春风化雨的歌声里藏着的,是天籁,是善良,是人们对世界最初的渴望。

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什么样的电影最难拍?

无疑这类的电影是最难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电影的各方面的组成来看,包括演员,故事剧本,等等,这部电影都谈不上任何出彩的地方。

可是想要将这样的阵容,拍出一部令人惊叹的经典之作,何其困难?

难的地方在哪里?

李易记忆起这部电影的相关的影评,他们是这样写的:「《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是不是听起来很简单的样子?

可是李易只想说,简单个屁哦!

如何给人心灵沉醉的感受?

孩子们的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这个好说,但是如何在歌声之中放飞童心,梦想,这些东西,说实话,李易懂,但是懂的真的不多。

不过,一部能被誉为经典之作的电影,哪怕是小众电影,可是这样的电影,依然很轻易地就能够打破文化的隔阂。

李易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这部电影。

同时在心里也在思考着,电影里面的每个角色。

无可争议的是主角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从某种方面来说,其实马修老师就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孩子们很好,允许孩子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孩子们的胡闹,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他们,指导他们。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和《天堂电影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是电影,一个是音乐!没有高低之分。

而认真看,其实《天堂电影院》里面的放映师,其实也同样的和马修一样,对孩子不止是老师,更是「父亲」一般的存在。

这样的父亲,一方面会让很多孩子的童年充满温情,另一方面却又不会带给他们压力,让他们不用担心处于他的阴影之下!

雷同又不相同的是,《放牛班的春天》里面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指挥皮埃尔回乡后初见同样两鬓斑白的佩皮诺时,已经忘记了那个谢顶老头的名字。

而《天堂电影院》里面的托托,虽然记得阿尔弗雷多,可是他却多年没有回去过。

而《放牛班的春天》可以说更加的现实,也更加的凸显了,孩子们长大后「自私」的一面!这说明自私的他们把他的那些春风化雨都视做理所当然,无需报答,那些其实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时刻,在成功后已经被渐渐遗忘,他们记得有那个人,但是他们却已忘记他所做的一切,这样他们才能骄傲的告诉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荣誉,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这样就不再需要感恩。

不同于《天堂电影院》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反面角色,《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校长无疑是一个反面人物!

他是一个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