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8)(2 / 3)

,全国百姓的徭役负担都因为这场受降得到宽缓,因为自此战结束,河西完全成为了汉帝国版图的一部分,他们不需要担心匈奴人随时南下进攻,边塞的戍卒也就不需要留那么多了。】

原来是投降……竟然是投降……

这样得知河西之战的结果颇让人意外,霍去病思及春季还打得艰难的浑邪、休屠两部,万万没想到那两个常以兄弟相称的胡人竟然还会起内讧。

胡人的恩义,实在是不太明白,堂邑父跟随张骞出使西域十数年,一直忠心耿耿,被俘至匈奴部落内也没有抛下过张骞,还有跟着张骞回来的那个匈奴女子,都比那两人忠贞。

但军事的确有损百姓,若不是先汉诸王留下来的家底足够丰厚,他也不能这样轻而易举地率兵出征,朝堂上每次提及打仗,士族公卿们总是有话要说的。

【这次的封赏比之前其实算不得什么,因为也没办法再赏些什么了,汉武帝给霍去病增了一千七百户食邑,算上之前的差不多,霍去病算是最年轻的凭自己获封的万户侯了。

从这一战开始,汉匈之间攻守易型,匈奴步步后退,西汉帝国的军队开始往北往西推进,疆域面积不断扩张。

不过汉武帝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被人骂穷兵黩武了,因为汉朝的边患差不多已经平息,匈奴人去骚扰别的地方了,比如欧洲,漠北之战要是没打赢的话,这位千古一帝头上的屎盆子应该又要多一个。

插个题外话说一下打匈奴的长远影响,跟草原游牧民族的斗争一直都是各个朝代长盛不衰的争论主题,除了元,因为这个朝代游牧民族直接干翻了中原政权。

汉武帝为了开打其实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前期可谓是顶着极大压力,各种找理由,比如这个天象太史令给我分析了一下是要打仗,比如大汉先祖给我托梦让我一雪前耻报白登之仇。

当时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反对的有一半,剩下一半里还有一半是没表态的,赔点钱赔个女人怎么了,历代先王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是不是觉得这话有点熟悉,一瞬间脑中略过无数历史人物。

然后这个时期的汉武帝登基没有多久,窦太主,王太后,田蚡……一个个手上都还掐着权柄,要知道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得到明清,其实宋朝中央集权是做到了,但因为重文轻武偏科太过分,集中跟没集中没啥区别,都是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按着打。

在此之前的各朝,诸侯王不过是换了个藩镇的名字,手上的权力依旧很大,哪怕是万邦来朝的大唐都是这样,大姓的女儿甚至比公主更不愁嫁。

好在汉武帝顶住压力打了,而且卫青及时出现,第一仗打赢了,这才使后面的战争得以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虽然该骂该阻止的那一波人嘴没停过,但历史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如果不打匈奴人,匈奴人未必就不可能直接变成后世成功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他们本来就是将草原上原本的部族能吞的吞,不能吞的或赶或杀,比如月氏,才建立起的大一统帝国,那可是公元前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候养出来的一个控弦三十余万的骑兵帝国!

然后任凭这个游牧民族在蚕食中一点点壮大会是什么情况呢?南边的汉朝一定是他们优先攻击对象,而错过了汉武帝时期,依然延续先汉休养生息的黄老之策,还会有第二个惊才绝艳的卫青和霍去病出现吗?

匈奴族已经定型了基本的国家机器,它有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税收,要是将汉制融入进去,它一定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天灾级别的杀器。

元和清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不要觉得清不是,“满人以骑射得天下”是真的,但元朝的存活时间还没清朝的零头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清成功地融了汉制,让原本的住民有了归属感。

当然时代不同,那个时候也不会出现清后那延续了一百四十多年的惨象,不过如果历史按这个角度发展,结局如何的确是不敢想。

我们回头看看元,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历史书上留下过一句震慑亚欧大陆,这的确,遥望上下五千年,只有这个王朝打到了多瑙河畔,可以称之为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在陆地上平推,南边的宋不行,西边的东欧当然也不行,欧洲大陆上东西两方互相角力的平衡被打破,又正逢大航海时代,没有被元朝铁骑踏足的西欧一下子坐火箭起飞,国力升腾,海上霸主先是葡萄牙,后面变成了英。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打呢?那当然是防止匈奴族坐大啊,如果汉朝没有打,没有修点长城,蒙古族可能会提前出现,元尚且是西夏到辽到金到蒙古四代吞没而来,匈奴可是上来就放大,直接搞出了个草原大一统。

我们现今很难确定汉武帝到底是不是提前看见了这一点,毕竟他的愿望是“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但感谢他做出的决定,更感谢所有在那片草原和大漠洒血落骨的大汉将士,将这个吃影子的怪物打缩了回去。】

这番话让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