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1 / 2)

这个凭空出现的东西几乎与卧龙先生的茅屋等长,宛如一幅精美会动的画卷,上面来回行走的人与他们身着衣物颇有些相似,中间那位摇着羽扇头戴纶巾之人,莫不就是卧龙先生?

那画卷下方的文字有些虽缺少笔画认不齐全,但刘备却知道那是何意,那手执羽扇之人朝上位者拱手行了一礼,谈笑间定天下事,“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1】

刘备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不只为此时此刻悬挂在眼前的奇象,还为那句轻描淡写的“匡扶蜀汉”。

他隐隐约约觉得,那一定是上天要他成就的大事!是汉室兴复的天命。

关羽皱眉抬头望道:“这是何物?竟然能引得风云变色。”

刘备握住了关羽的手腕,脸颊因为激动变得通红,在大雪天中格外醒目,张飞上前刚想开口,却听刘备道:“此定为上天之意,我必得卧龙先生这位大贤!二弟三弟且再随我等一会。”

【其实在做盘点的时候几度犹豫要不要把孔明先生算进来,因为诸葛亮,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将军,他不善武艺,提起他,人们更多想起的是智分三国的谋士和托孤北伐的文臣。

但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做了这期视频,无他,丞相的武侯祠现在还是成都必去景点呢,人家的谥号就是“忠武侯”,就凭他指导的那些战役,名将之名,他当之无愧。】

丞相?谥号?托孤?

这三个词放在一起能联想出的东西那可实在是太多了,甚至稍微联想一下就令刘关张三人几不可见地震耸了一下身体。

那是不是代表,他们一直筹谋的大计,有可成之日?

原本躲在屏风后面的诸葛亮听到了童子惊慌失措的报告,手中摇扇的动作一顿,他站起身来,在茅屋窗柩处站定,纷若鹅毛的大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外面风止人定,上门求贤的三人仰头望着悬在上空幕布似的东西,一动不动。

饶是孔明先生见多识广,他也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东西,那发光的幕布上一人与他打扮及其相似,三言两语就将他盘算多年的主意和盘倾之,像是有人画下了,甚至还没有发生过的景象。

他虽面不改色,心中却颇为惊骇,这等异象,绝非人力所能及,且两句吐露之间尽分此天下乱世,言语中还涉及他身后之事。

能得知此事的,无非只有方外之人,可诸葛亮不信鬼神,要是那些泥偶有灵,又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如今汉室倾颓奸臣当道,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呢?除非是身后之人。

诸葛亮的眼中闪过一丝隐晦的细光。

【诸葛亮第一次正式解面露于人前,应该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在此之前,人们对他的了解更像是蒙了一层面纱,只知他得庞德公盛赞,与地方文贤交好,是个能人。

但诸葛亮这个出现的时间,其实已经很晚了,时值帝王衰微军阀割据,天下大势基本定了七分,那些对历史走向有重大影响的人已经在这个大舞台上轮着走秀一圈了,最高统治者的废立只在这些权臣的一念之间。

在细说武侯功绩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个背景是后期三足鼎立的一个重要倚仗。

东汉末年的皇权掉到了什么地步呢?汉质帝刘缵当政时不过七岁,只是因为对权臣梁冀戏称一句“跋扈将军”,就被这位大将军毒死,外戚之乱和党锢之祸牢牢压在皇权之上,王朝的至高者夹在两者之间艰难求存。

黄巾军起义将本就日薄西山的汉室江山冲击得摇摇欲坠,虽然朝廷最后还是弹压了这场农民起义,但是这耗尽了它的最后一点元气。这场王朝与农民的对抗,引出了后面军阀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灵帝颁布了一个强化地方诸侯的军事权和行政权的策命。

公元188年,即东汉中平五年三月,太常刘焉给灵帝提了一个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地位居郡守之上,总领一方军政大权,灵帝采纳了。光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举几个例子: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曹操为兖州牧。

前两者虽没能笑到最后,但是对最后天下三分的局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庐内外的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准确捕捉到“天下三分”这个关键词,眉头不约而同地蹙了起来,诸葛亮思及之前“蜀汉”二字,转瞬之间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而这个意外出现的光幕,似乎是在诉说他的生平。

原来汉室三兴,竟是空望么?且天音不提曹操,是否意为曹操后据三国之一?

刘备顿觉心腹酸痛,他微白了脸色,却仍昂首观之。

关张二人此时此刻也不像刚刚劝刘备离开时那样情绪不悦了,对前方大雪压顶的茅屋里托辞故意不与他们见面的卧龙先生怨气也小了些许,他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画面流转的光幕。

【而这个时候,诸葛亮才七岁,一年后,灵帝驾崩,少帝刘辨即位,朝政为外戚何进所控,他借力杀掉了宦官头子蹇硕,但自